Category Archives: 咬文嚼字

金融基础

  因为ODPS业务需要,开始有意识搜索阅读金融方面的文字。除了上次写到的金融做空,看得比较多的是以下两个领域:

  首先是搞清创投领域的基本概念,例如投资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普通股(equity)、普通债(bond)、可转换优先股(convertible bond)、清算优先权(liquidation preference)、反稀释条款(anti-dilution provision)、董事会条款(board provision)、保护性条款(protective provisions)、期权池(option pools)、股份回购(share repurchase)、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毒丸(poison pill)和绿鞋(green shoe option)等

  其次是了解金融工程师的常见工作,例如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建模(factor model)、结构产品定价(structure product)、宏观模型(macro economics)、市场微结构(market micro structure)、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和统计套利(stats arbitrage)等

  原本想把这些概念的具体解释都贴在BLOG上,又感觉意义不太大。有兴趣的自己Goolge很容易找到专业简洁的解释,尤其是在英文维基百科上。周五羲和团队一起看了一部老电影叫Good Will Hunting,里面有句经典台词:“你花一万五所受的教育,用一块五就能在公共图书馆得到。”有了互联网,后半句应该变成:“免费就能在维基百科上得到。”

  像上次说的,从不买股票,也不打算跳槽当Quant。金融行业都是高智商高情商,像我这种晕晕乎乎的人闯进去,会死得很难看。嗯,另外我喜欢穿T恤

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写作?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200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 我是这么回答的:

     只读了200本……这个大学上的……

     对一个吃货来说,需要计算吃过多少家小吃铺吗?需要努力把这些美食经历“体现”出来吗?这就太痛苦了吧。

  常言道,一个好问题甚至比答案重要。那么反过来其实也一样。

  刚好知乎上同时出现了另一个与此有关的好问题:写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让别人更勇敢地活下去,即使是鸡蛋碰石头吗?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韩寒在《独唱团》写过的那段很有名的“但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里的……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这个问题里的“鸡蛋碰石头”,其实源于村上春树在以色列的讲演。他去领取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时候,加沙城中正在激战,上千平民丧生。他的演讲片段如下:

     请各位容许我发表一个非常个人的讯息。这是我在撰写小说时总是牢记在心的。我从来没有真的将其形诸于文字或是贴在墙上。我将它隽刻在我内心的墙上,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若要在高耸的坚墙与以卵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永远会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

     是的。不管那高墙多么的正当,那鸡蛋多么的咎由自取,我总是会站在鸡蛋那一边。就让其它人来决定是非,或许时间或是历史会下判断。但若一个小说家选择写出站在高墙那一方的作品,不论他有任何理由,这作品的价值何在?

     这代表什么?在大多数的状况下,这是很显而易见的。轰炸机、战车、火箭与白磷弹是那堵高墙。被压碎、烧焦、射杀的手无寸铁的平民则是鸡蛋。这是这比喻的一个角度。

     不过,并不是只有一个角度,还有更深的思考。这样想吧。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一颗鸡蛋。我们都是独一无二,装在脆弱容器里的灵魂。对我来说是如此,对诸位来说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必须面对一堵高墙。这高墙的名字叫做体制。体制本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却自作主张,开始残杀我们,甚至让我们冷血、有效,系统化的残杀别人。

     我写小说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将个体的灵魂尊严暴露在光明之下。故事的目的是在警醒世人,将一道光束照在体系上,避免它将我们的灵魂吞没,剥夺灵魂的意义。我深信小说家就该揭露每个灵魂的独特性,藉由故事来厘清它。用生与死的故事,爱的故事,让人们落泪的故事,让人们因恐惧而颤抖的故事,让人们欢笑颤动的故事。这才是我们日复一日严肃编织小说的原因。

     先父在九十岁时过世。他是个退休的教师,兼职的佛教法师。当他在研究所就读时,他被强制征召去中国参战。身为一个战后出身的小孩,我曾经看着他每天晨起在餐前,于我们家的佛坛前深深的向佛祖祈祷。有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告诉我他在替那些死于战争中的人们祈祷。

     他说,他在替所有牺牲的人们祈祷,包括战友,包括敌人。看着他跪在佛坛前的背影,我似乎可以看见死亡的阴影包围着他。

     我的父亲过世时带走了他的记忆,我永远没机会知道一切。但那被死亡包围的背影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从他身上继承的少数几件事物,也是最重要的事物。

     我今日只想对你传达一件事。我们都是人类,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都只是一个面对名为体制的坚实高墙的一枚脆弱鸡蛋。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我们都毫无胜机。高墙太高、太坚硬,太冰冷。唯一胜过它的可能性只有来自我们将灵魂结为一体,全心相信每个人的独特和不可取代性所产生的温暖。

     请各位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特的,活生生的灵魂。体制却没有。我们不能容许体制践踏我们。我们不能容许体制自行其是。体制并没有创造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DNA检测需要多长时间

  有人在知乎上问:请教一下现在DNA比对需要多久时间?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CSI剧情不合理,DNA比对需要几天时间,但是今天重庆警方击毙了周克华,晚上就公布了DNA比对的结果。现在做比对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我是这么回答的。生物信息的同志们可以去补充更多。

     首先对比一下, 2010年8月24日伊春空难遇难者DNA比对,用了20多个小时。2011年5月1日美军击毙本拉登,到第二天宣布DNA检测结果,也不足24小时。

     从纯技术角度,最新一代快速测序技术,6-8小时是有可能的。考虑到重庆自己就有符合条件的实验室,而伊春估计是把样品送到省内其他城市的鉴定中心甚至北京,本拉登那次得等特种部队带着尸体从巴基斯坦飞回来,所以这次新闻里这么快还是有可能的。

     也许重庆警方是综合各种证据,包括枪支和面容等信息,直接确认身份。而此条新闻中提到DNA确认,并不是从被击毙人的尸体上获得,而是前两天在山上发现的睡袋里的。当时也宣布找到了生物遗留物,进行了基因测序。

列书单.2012.7.25

  自从跳槽到阿里云,每两、三周去一次书店的节奏就被彻底打断了。豆瓣上“想读”列表积累了好几页。

  最近机构调整,手上好几个项目暂缓等待指示,这两天突然清闲起来。今天预报又有暴雨,在北京的阿里巴巴员工都在家办公,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来办公室。但还不到中午,HR就跑到工位上来轰我们回去。回来路上杀到书店去扫货。

  买到了项亮《推荐系统实践》,吴翰清的《白帽子讲Web安全》,吴军的《数学之美》,P.K. Janert的《基于开源工具的数据分析(影印版)》,张俊林的《这就是搜索引擎:核心技术详解》,Bill Karwin的《SQL反模式》,赖建诚的《经济史的趣味》、高晓松的《如丧》和冯唐的《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推荐系统实践  白帽子讲Web安全  数学之美  基于开源工具的数据分析  这就是搜索引擎  SQL反模式  经济史的趣味  如丧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五:西西里远征(完结篇)

  一开始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的时候,只打算写一篇BLOG,没想到拖成了一个系列。我没有能力对这本巨著进行全景汇总,仅仅是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碎片做些记录。本篇将是最后一篇,此前的4篇分别是:

  此前写过,战争初期两个阵营都收缩战线集中兵力,没占优势的情况下不主动进攻,在消耗和忍耐中等待对方犯错。伯里克利反复提醒雅典民众:“只要这场战争还在继续,雅典就必须停止无度扩张。只要我们不陷入新的麻烦,就有理由对最终胜利保持信心。我怕的不是敌人的奸计,而是我们自己的贪婪愚蠢。”由于拥有制海权,雅典在战略上更主动,如果每年夏季围魏救赵的游戏一直耗下去,他们立于不败之地。

  伯里克利去世,接下来的雅典执政官们都只能靠讨好民众维系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政局逐渐滑向民粹主义的狂热气氛。相反,斯巴达人的政治决策似乎总显得缓慢笨拙(整本书里,他们议会讲演里全是“不要急于定下来”这一类的告诫),但方针一经确立就会贯彻始终。

  《孙子兵法》里讲:未战庙算。雅典人在远征西西里之前,就已注定要惨败。先看看雅典的两个领袖:

  亚西比德纯粹是为了个人私利煽动民众的好战情绪和帝国野心,“个人野心驱动了对于雅典和同盟不利的政策。这些政策如果成功,只会使个人得到名誉和权利;一旦失败,就会使整个雅典受到重大损失。”

  而尼西亚斯,尽管还算明智,却缺乏威望和勇气。他无法阻止议案的投票,只能试图通过夸大远征所需资源和人力的投入来吓住民众。没料到狂热的民众只听进去一半道理,像失去理智的赌徒一样加重筹码,居然欢呼着同意了天文数字的舰队、人力和资金的要求。

  这么一搞,与正面胜负、战略要地、长远策略毫无关系的一次边陲殖民远征,突然变成了押上所有身家性命的豪赌。

  单单如此还好,毕竟雅典实力雄厚,举倾国之兵,哪有那么容易惨败。既然听从亚西比德的计划发动战争,就该用人不疑,全力支持,速战速决,等打赢再说。可舰队都出去了,城里偏又搞出个诡异的“赫尔密斯神像”事件来内斗,逼着亚西比德这么个了解全局的一线最高指挥官叛逃到斯巴达去,彻底让人家知己知彼。更要命的是,三个指挥官少了一个,没办法投票表决,居然把部队一分为二,抽签决定谁指挥哪一部分,然后各自为战,这是什么样悲剧的决策啊。

  斯巴达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天赐良机,举兵侵入阿提卡。以前斯巴达军队入侵不会长期停留,(因为雅典一般会反过来派海军袭击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地区),他们撤走后雅典人还可以利用土地。但这次,斯巴达王阿基斯亲自坐镇,指挥陆军建立要塞,终年驻扎,定期换防,不断攻击掠夺雅典城周围的地区。雅典城的奴隶大量逃亡,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这是伯里克利当年反复提醒千万要避免的局面。

  西西里方面的战争很曲折漫长,有趣的细节很多。最后几万希腊人放弃船只,步行突围,死者没有埋葬,伤员难以带走,人心涣散,全军覆没已经难以避免。看到一代名将尼西亚斯被俘之后的悲惨下场,不禁让人合上书,长长地呼一口气。

  在此次惨败之后,雅典又坚持了6年才完全垮掉,反衬出当初远征西西里决策有多愚蠢。不细说。

  在几千年前,修昔底德就在这本书里总结说:战争的本质动机是贪婪,狂热地追求权力和占有欲。“只要人性不变,以后还会是这样。”类似的话,《史记》里有,波斯的《世界征服者史》也有。

  最后写几句跑偏的话。不知道很多军事论坛里的愤青怎么回事,张嘴闭嘴就要让别人亡国灭种。其实历史上每个帝国,最初都兴于谨慎、勤勉和自我克制,最终都亡于野心、贪欲和妄想。我猜,很多人可能在真实世界里一事无成,在网游里扮演诸葛亮,在论坛里YY美国总统或者毛爷爷,没意识到自己只是古往今来被蛊惑、操控和利用的千万草民中的一个而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四:弱国的内部党争

  此前的内容在这里这里这里

  漫长的战争中,相对于超级两强,夹在中间的其他小国的命运就更加悲惨无奈一些。由于受到外力影响,这些小城邦内部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政治分裂,出现了亲雅典和斯巴达的对立派别。而内斗往往更加残酷。书里描写科西拉的反复政治斗争时,是这样描述的:

     对立党派都到外国寻求援助,以对付敌人,巩固自身……这引起了巨大的灾殃——这种灾殃现在发生,只要人性不变,未来还会发生……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人们相对高尚,因为不必为环境所迫做亏心事。但战争是严厉的教师,会让普通人的心志降低……过去被看作是鲁莽的,这时被看作是勇敢;过去被看作严谨的,这时被看作是懦弱;过去被看作客观中允的,这时被看作没有主见;过去被看做深思熟虑的,这时被看作没有行动力。狂热偏激才算男子汉,阴谋诡计才算合理……

     凡是不认同卑鄙手段的,就被同志攻击为分裂者和投降份子。家族关系不如党派关系强固……党派的成员彼此信任,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信仰,而是因为他们是犯罪的同伙。而敌人的言论,无论多么合理,一律都是错的……

     领袖们各个有表面光鲜的说辞,冒充为公众利益服务,但事实上都为自己谋私利……为了证明可耻行为的合理性,就煽动仇恨,鼓励陷害。所以抱着温和观点的中间派公民,会同时受两个极端党派的摧残……

     于是,在整个希腊世界中,品性普遍地堕落了……

  看到这里,只能掩卷叹息。“这种灾殃现在发生,只要人性不变,未来还会发生”。过去百年,我们的历史又一次验证了修昔底德几千年前的这句话。夹在列强中间的大白象,受外力的操控左右互搏,援助往往夹带着教唆,希望你两败俱伤,自我消耗。两派都宣称自己是正义的救世主,指责对方是魔鬼,是“苏俄间谍”或者“英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其实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几十年血雨腥风下来,最终没有真正意义的胜利者,整个社会的心志水平大大倒退。

  补:一开始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只打算写一篇BLOG,没想到拖成了一个系列。我没有能力对这本巨著进行全景汇总,仅仅是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碎片做些记录。这个系列的5篇分别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开篇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二:古希腊时代的冷战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三:战争之初,伯里克利VS阿基达马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四:弱国的内部党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五:西西里远征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三:战争之初,伯里克利VS阿基达马斯

  继续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读后感,前两部分是这个这个

  战争初期,每年的模式大概都是这样的:

  斯巴达方面要求各盟国均派出2/3的陆军,通过地峡侵入亚狄迦,在周边地区大肆劫掠破坏,诱敌出城决战。

  雅典方面则把重要人员和物资迁入城内,忍受围困和瘟疫,不与对方的陆军决战。与此同时,派出海军舰队,围绕伯罗奔尼撒半岛航行,对方舰队避而不战的话,就不断登陆攻打沿岸城市。

  与此同时,双方都不断派出外交使团和远征军,协助己方的盟国,攻击对方的友邦,劝诱或威胁中立实力。

  此时斯巴达的两个国王之一是阿基达马斯,雅典的执政官是伯里克利。这两个人都很贤明且拥有很高威望。双方策略都是诱使对手在己方拥有优势的领域上决战。斯巴达的优势是陆军,雅典的优势是海军。也正因为棋逢对手,谁都不能如愿速胜,局部战役互有胜败,在一年年的消耗和忍耐中等待对方犯错。总体而言,雅典占有一点优势,因为拥有制海权。

  关于阿基达马斯和伯里克利的有趣细节:这两个人在战前是好朋友,但开战之后就各出奇谋互不相让。阿基达马斯第一次指挥伯罗奔尼撒联军入侵期间,故意留下伯里克利的私人地产不加以破坏。没想到伯里克利早已在雅典国民会议上发言,预言阿基达马斯会挑拨他与同胞之间的关系,如果他的地产房屋没像别人的一样被毁,愿意把这部分财产捐献给公家。

  补:一开始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只打算写一篇BLOG,没想到拖成了一个系列。我没有能力对这本巨著进行全景汇总,仅仅是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碎片做些记录。这个系列的5篇分别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开篇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二:古希腊时代的冷战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三:战争之初,伯里克利VS阿基达马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四:弱国的内部党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五:西西里远征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二:古希腊时代的冷战

  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受到公司政策的限制,不能细说工作内容。作为专业人士,我清楚哪些东西该写,哪些不能。跳槽后大开眼界,时不时有分享的冲动。但浅尝辄止的感悟与躬身入局的经验根本不同,还是先踏实做成一个产品再说。

  续前回未完的文字,更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

  古希腊著名战争很多:早期特洛伊战争的故事里还掺杂着神话传说,但已确定了海洋文明、城邦政治、全面贸易的特点。波希战争和后期的亚历山大东征都算一气呵成。而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为是内战,在中国历史课本上被一句带过。其实这场战争的宏大、复杂以及残酷,是其它对外战争无法比拟的。

  先解释背景。打败波斯入侵后,雅典建起强大的海军。众多小国与其签订条约,同意缴纳税供,或者向雅典指挥的联盟海军提供战船,享受雅典对其海上贸易和殖民地的保护。而希腊世界里原有的最强者和名义盟主是斯巴达(它的同盟国大多位于伯罗奔尼撒,因此史书里经常把斯巴达这一边阵营的联军称为伯罗奔尼撒军)。于是两个阵营的矛盾逐渐激化。顾准的《希腊的城邦制度》里说,希腊文明的外交、贸易和金融体制要比东方文明成熟。雅典和斯巴达两个集团的组织形式与现代的北约和华约有惊人的相似。当时还有一个类似今天联合国的机构。

  战争的导火线是崛起的殖民地科林斯跟衰弱的母国科西拉闹独立,几场海战下来,双方各派外交使团去雅典争取支持。此前科林斯保持中立,既不属于雅典联盟也不属于斯巴达联盟,它又拥有除雅典以外最强大的海军,其政治立场影响全局。各种恩怨摩擦逐渐升级,牵连到几十个大小城邦。几番扭捏以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指责对方违反了优卑亚休战条约,开打。

  三十年间战争纠结反复,精彩程度不输三国演义,成就无数名将谋臣,也堆起累累白骨。此前一遍又一遍提过的: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大多是上过战场的贵族指挥官。他们写的战争场面,比中国史官写得更真实鲜明。下一篇BLOG会说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我个人觉得有意思的某些细节。

  补:一开始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只打算写一篇BLOG,没想到拖成了一个系列。我没有能力对这本巨著进行全景汇总,仅仅是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碎片做些记录。这个系列的5篇分别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开篇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二:古希腊时代的冷战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三:战争之初,伯里克利VS阿基达马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四:弱国的内部党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五:西西里远征

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以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从杭州回到北京呆了三天,元宵节又飞到杭州。一般总喜欢坐14L座,靠着窗户,又能最近距离看到机翼和发动机。那晚从天上看下去,一路上经过的所有城市,都有千百朵礼花在闪,非常壮观。

  事情多,同时追两个产品。其中一个慢慢理清楚了。接下来主要就是配合商务和市场团队,观察他们如何操办推进。另外一个产品得更有耐心,目前就是和技术团队泡在一起。周六里程碑发布前,好几天都到很晚。今天办公室没什么人,这篇拖了好久BLOG才有闲暇收尾写完。

  技术出身的pd,和程序员们相处很容易。看大家都那么忙,我也就卷起袖子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把文档要过来,一个脚本一个脚本测试,还真发现了不少纰漏。我正在写一个新手入门实例的kick off文档。动动手,有一点实际贡献,而不只是在那里长篇大论指手画脚,团队就会逐渐把你当自己人了。

  另一方面,入职时领导拿亲身经历提醒我,技术背景强的pd,刚开始会对不敲代码有失落感。嗯,还好还好。读温伯格的《成为技术领导者》时,仔细体会过“技术能量减弱”的主题。这次转型我是想清楚了的。很喜欢现在的宽阔视野。(运营美女说,产品经理们各个都是八卦大王,无论后端平台、前端设计师、运营商务、市场公关……pd总能掌握各团队的最新版小道消息)。具体来说,我目前负责的数据分析产品线,对pd的要求更偏技术,招聘中也考虑到了我的背景。大头目说,俺这个月的重点就是沉下去,把后端团队的技术摸透,然后才有可能深入思考如何包装和销售Web服务。

成为技术领导者

  频繁飞行。在机场和天上又重读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很迷古希腊罗马的史书。以前说过,由于古希腊罗马的贵族大多实际上过战场,甚至自己就是指挥官,因此相比中国史官,他们对战争的偶然性和残酷性的记录要翔实客观得多。这里面最典型的当然要算凯撒的《高卢战记》。而修昔底德本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他在安菲波里斯攻防战中并无大错,他的舰队赶到时,城市已经陷落了。这次失败,城市的守将攸克利斯的责任肯定更多。只可惜后者的家族背景强大,修昔底德成了替罪羊,以叛国罪流放。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看了一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读后感还有大段文字。BLOG不宜太长,今天就到这里吧,这几天会陆续发布。感谢关注。

  补:一开始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只打算写一篇BLOG,没想到拖成了一个系列。我没有能力对这本巨著进行全景汇总,仅仅是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碎片做些记录。这个系列的5篇分别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开篇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二:古希腊时代的冷战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三:战争之初,伯里克利VS阿基达马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四:弱国的内部党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之五:西西里远征

列书单.2011.12.05

  最近三四个月公私两边事情都很多,几乎没去过书店,也不太有整块时间读书。零零散散买到了梁文道的《访问》,安东尼·刘易斯的《批评官员的尺度》,Michael Milton的《深入浅出数据分析》,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保罗.福塞尔的《格调》

    
    

  最后这本《格调》是昨天到亲戚家做客,一口气看完的。书很老了,老婆说她是大学本科的时候看的,我是2005年通过天涯上北纬周公子和易烨卿的论战得知这本书的。

  书里用相当辛辣的语气讽刺了上层社会的冷漠麻木,中产阶级的势利虚荣,贫民阶层的粗鲁低俗。其实作者真正意思是:顶层和底层的人都不太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只有中产阶级特别装13,买他这本书来读的一定就是中产阶级,您读了也没用,还是爬不上去……嗯,颇有些请君入瓮的意思。

  悲剧的是,网上评论来看,似乎还真有不少人傻乎乎把这本书当时尚参考手册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