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的设计师预言过,他们将来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且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前两天AMD把32位X86 CPU技术转让给北大,虽然这对政府或者整个国内业界可能是件好事,可对龙芯就未必了。
四环边上AMD和Intel巨大的牌子摆在一块。AMD大中华总部在融科中心C座,Intel中国研究中心在A座,中间夹着低矮的计算所主楼。
龙芯的设计师预言过,他们将来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且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前两天AMD把32位X86 CPU技术转让给北大,虽然这对政府或者整个国内业界可能是件好事,可对龙芯就未必了。
四环边上AMD和Intel巨大的牌子摆在一块。AMD大中华总部在融科中心C座,Intel中国研究中心在A座,中间夹着低矮的计算所主楼。
士气很高,可能因为pFind开发进度顺利吧。算法层的单元测试案例完成后,就可以放心把各个模块留给博士们独立开发了。开始画应用层SDK的业务流程。周四下午拖着别人开会。傻乎乎的外行问题、写写擦擦的白板、乱七八糟的稿纸。周五整天都在修改Visio图。每30分钟拿着修改稿跑去访问(或者说骚扰更合适)一圈,好累,总算把系统业务流程严谨地定义到白纸黑字上了。下周被其他项目拖住的工程师也能过来了,要启动新的里程碑了,嘿嘿。
交流真是一种技能。很多时候,你以为懂了,达成一致了,其实没有。必须把细节清楚列在纸上,拿给人家看,被认同,这才算数。
例子太多了。比如我找几个博士聊过很多次后,仍然以为蛋白质片段匹配的误差分析,是各种质谱类型对应不同的统计图;直到在业务流程上写注释,才意识到可能有误解。跑去一问,原来所有质谱都应该提供多种误差分析工具,只不过生物学家针对每种质谱类型有不同侧重。实际上,调查对象已经多次明显表达出这个意思了,但我的耳朵一直在按软件工程师的思路去听。系统分析像是深入陌生的专业领域签合同,应该始终提醒自己,与领域专家的交流要虚心,提问要细致再细致,总结文档要明确再明确。
BTW:老板原则很“完美”,不仅要求牛paper,还要实现真正可用的商业级系统。纸上漂亮的模型遇到实际数据不一定管用,实验室的博士生真比别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