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6

阿兰·德波顿的《写给无神论者》

  《写给无神论者: 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买了好久没看,一直摆在书架上。最近找出来在地铁上读。阿兰·德波顿的文笔、洞察力和逻辑从来都很好,翻起来很快。

  这本书是一个无神论者写给另外一个无神论者,讲的是无神论者该如何看宗教。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关于任何宗教,人们提出的最无聊最徒劳的问题当数,它是不是真的”。无神论者面对宗教,常常产生情绪上的本能排斥,往往忽视宗教在的群体组织、悲悯慈善、教育公关、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极高成就。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组织和意识形态,基督教、犹太教和佛教有很多智慧值得世俗中人体味和借鉴。

  关于群体和个性:良好的群体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恰恰是接受个人对集体的排斥和叛逆,人们无法忍受一个永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群体。各大成功的宗教都设计了很多类似基督教“愚人盛宴”这样的环节,让信徒们释放傻气、减轻压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关于善意和教导:现代自由主义非常反感向个人生活方式施加压力,成人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别人没有权力向教训孩子一样管他。但这也许有些过了。理所应当觉得每个人就必须是100%成熟的,完全不需要约束和引导,这本身就缺乏善意,最终也不会给人自由。关于如果构建内心,现代大学尤其是中国的大学,比宗教做得差很多了。

  关于悲悯和慈善:其实大多数宗教明智地认定,我们都是有先天缺陷的动物,无法持久地拥有幸福,受困于情绪和欲望,为了名利遭受失败,无时无刻迈向死亡。其实谁也帮不了众生,包括神仙。普通人需要的,未必是奇迹般扭转的可能性,而是哭泣、倾听和被怜悯。

  关于艺术和建筑:何为优秀的艺术家?宗教对此的定义是,能产生可以打动人心的作品。源于宗教的本质,其对生活的深入反思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艺术的价值恰恰在于“无用”。那种超脱于世俗功用全情奉献的匠心,或者现在恶俗一点的说法,“情怀”。

  关于制度和品牌:独特性是必须的,各路宗教敢于在广泛领域中张扬其一致的品牌身份,从思想、审美、服饰、烹饪,都在做PR。宗教对权力和制度的安排非常复杂,而且历经上千年的演进。而今天大多数国家、政党、公司所采取的管理形态和思维方式,未必能存续百年。

  一直很喜欢阿兰·德波顿,他对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思考和洞见的乐趣。

列书单2016.02.04

  上个月看了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的《为你,耶路撒冷》,这是Rudy哥扔给我的。报告文学写得像一本侦探小说一样扣人心弦。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一个普通人的命运。

  英美在国际政治上的家传手艺令人叹为观止:挑拨分裂然后支持较弱的那一派,自己坐收渔利。非洲的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60年不停血腥杀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打了5次中东战争搞得不共戴天,穆斯林自己内部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残酷的两伊战争死亡上百万,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打了3次战争结下深仇大恨,北朝鲜和南韩,大陆和台湾,俄罗斯和乌克兰……其实几千年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代,弱国内部的党争就已经如此了。

  《火星救援》的原著小说比电影包含更多硬科幻的技术细节,难怪如此让技术宅们迷恋。印象最深的是,宇航员们计划一旦赫耳墨斯号补给失败,其他人都马上吃药自杀,留下技能合适、最年轻、体型最小、所需食物最少的女程序员,即使这样船上的补给也不够支撑17个月,因此“剩余的补给将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

  《北京1643》《北京1644》都不长。写得很精彩。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很快就看完了。作者徐小疼是个大美女,北大毕业,在欧洲留学主修政治,现在从事金融行业。所以她从发行纸钞这个独特视角切进去,从普通人的视角写明王朝必亡的制度性原因。我特别喜欢她的《扁舟记》,追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