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创业

和大模型对话

  我和大模型对话以后,他总结了下面的结论,有点意思:

  我认为目前大模型领域存在较大泡沫风险,大多数人保持冷静是正确选择:
  1. 大模型技术虽复杂高超,但实用价值还不明确。许多模型只是技术演示,缺乏落地场景和商业价值,难以形成产品。这使投资风险较大,容易产生泡沫。
  2. 几乎所有大型模型都面临数据隐私、计算资源和模型可解释性的挑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严重限制大模型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3. 目前大模型领域创业公司较多,但真正具有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盈利模式的company还不多。这也增加了泡沫形成的概率。
  4. 盲目跟风和过度投机是泡沫形成的重要诱因。许多投资人并不真正理解大模型的技术细节和应用场景,而是锁定概念进行投机。这势必产生错估风险。
  5. 任何技术热点都经历过高期待→泡沫→爆发→平稳发展的过程。大模型也难免遵循这个规律,我们应理性看待目前的热潮,做好产业和技术积累。
  所以,总的来说,大模型技术本身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离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困难和挑战,理性判断市场热度,避免过度投机和盲目跟风。真正的机会往往出现在泡沫破裂后,关键在于做好技术和产业积累,等待时机成熟。
  大多数人还是应该保持冷静,深化对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理解,做好产品和产业设计。不必过于渴望热潮带来的暴利,要有耐心迈向技术变现。这才是大模型产业真正健康发展的基石。热度终会消退,真知者自然见真章。
和大模型讨论

造命之人,我即方位我即吉凶

  吐槽一下。这次北森强行IPO,感觉彻底把国内SaaS赛道弄到冰点了。智商这么高的创投圈子,为什么做这么脑残的事?

  其实,前两年无脑吹捧SaaS,强行把不合适SaaS的创业也扭成SaaS的,也是这群人。

  以前博客写过:“大多数风险投资人只是被上一代创业者的成功标签训练的赌徒而已,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努力下注和弃牌。”他们追捧时髦的buzz word,一口气投资10个筹码,指望其中1个赚钱,其他无所谓死活。

  前年SaaS、去年HTAP、今年大模型……这些所谓风口其实只属于7、8年前就在那个位置孤独地挖战壕的那些人。创业者才是躬身入局的造命之人,我即方位我即吉凶。不要被二流的投资人忽悠逼迫,乱了节奏,跑到别人的布局里去找死。

  到今天为止,中国10亿参数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79个,其中北京38个大模型,广东20个。上两次看到这种情况是当年百团大战和各色共享单车吧。泡沫、筹码。

  如果你既要、又要、还要,风险巨大,劈你的雷一定就在路上——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

  话说回来,Startup现金流好,不指望投资也能活,才能挺起腰杆让别人闭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罗永浩回复郑刚的文字,像个企业家了。人的变化,有时很难有时很简单。创业者有义务克制情绪,坦诚理智的表达。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战友和团队。

  在情绪控制和人际沟通上晚熟。此前一次创业,我曾当过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创业结束后反思了一年,决定以后要遵从本心,坚定坦诚。但这两年似乎矫枉过正,暴躁。前一阵想了一下,意识到好幼稚,对不起团队,开始调整状态。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坚定、坦诚、温和、沉稳的人。慢慢来,也麻烦大家帮我。

  JC老大回复说:就是要多想很多事,不只想到自己,还要想到团队伙伴客户投资人不同角度,做平衡。这其实是很难的,没犯过足够多的错,不足以形成习惯。

  对。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关于创业的碎碎念

  我很认同这篇《被妖魔化的私有云》。工程效率的关键是产品化,标准化,实现Build once, run everywhere at any scale. 所谓SaaS只是形式之一。采用何种形式应该以成就客户为标准。今天投资人对SaaS的追捧过头了。投资人琢磨追捧的那些toB的SaaS方法论,也都不重要。他们是被上一代创业者的成功标签训练的赌徒而已,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努力下注和弃牌,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买了什么。其实,这一代toB创业,最终目标选toB的Amazon还是toB的Apple,这才是个好问题。

  新一代数据库都在做:存算分离、Meta统一、引擎多模。然后,做OLTP引擎的都梦想把OLAP吃掉,又吃不掉,因为OLAP内部就散成好多块。再加上时序数据和图数据这种非常规引擎……现在想想,ODPS在9年前就搞Meta统一、引擎多模,老爷子的确领先于时代。

  Neo4j刚获得了3.25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这是史上对数据库类的创业公司的单笔最大风投。闭着眼也知道,接下来中国的VC又会跟风,开始到处给Graph(图数据库)创业团队投资。

  参与创业这么多年、这么多次,除了各种具体经验,最重要的是情绪方面的成长。学会了跳出外界观察自身。愤怒、恐惧、妄念时,依旧有自信和自控。团队角度,创业高压下时不时有人会小小失控。S级团队,并不需要各自谨小慎微,而是有人低潮时,其他人定会在专业上补位,甚至还能在认知上扮演performance coach。

  哪有什么“公域流量”,只不过看是平台巨头的“私域”或品牌自己的“私域”。是谁的客户渠道,谁就收过路费。

  2013年MIUI的人去参加锤子发布会。发布会没完就放心了。各种问题简直灾难现场。其实Demo Day诀窍就是一遍一遍过,乔布斯会反复演练200遍以上。听说锤子Demo Day,人上场了,下面还在大量改keynote,就知道老罗搞研发类创业不行。

  行业第一名的战略都是总成本领先,也就是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摊薄一次性投入;而所谓差异化战略,永远是为第二名准备的。

跳上火箭

  有人问我,怎么每次选点都能那么准。我觉得主要是命好,或者是自己有眼光能找得到命好的人去跟随,最后感谢党和政府。正经点说,“如果火箭上有个位置,你要做的是赶紧跳上去,而不是计较位置好坏。”这句话是对的。

  奇点云几个月内完成了B1和B2轮好几亿的融资,对比今年的经济大环境,你以为投资人傻吗?最近大量招聘,观察各种人不同的决策过程,选择加入或不加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020的奇点云这个公司是一个有点神奇的故事。很高兴我个人和这个故事有点关系。唯一点“遗憾”是:我本来真是下定决心共克时艰来的,居然没赶上!从我进来那个月开始,业务已经触底反弹,然后就一路在猛涨。

  加入奇点云这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忙的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弄到晚上23点才回家。前两天想,像我这么懒散的人,居然把自己弄成了工作狂的人设,似乎哪里不对。

  以前在聚道创业时,清林教会我很多管理上的事。比如他建议我,无论多忙,每周安排半天时间,找茶馆咖啡开个包厢,静下来独处,读书,把真正重要的大事理一理。最近在反思,不该拿忙当借口,试图用行动上的勤勉掩盖思考上的懒惰。

  CEO也说我太紧张不够松弛。想了一下自己为啥不快乐。因为耗费大量精力在做哈代所谓的“二等脑子”才做的事。接下来要开始动手调整团队,招聘P7,培养年轻人,筛选考核中层,构建班委。总之,计划用半年时间,把事情交出去,把SOP定好,把自己空出来。

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有个很年轻的90后女孩,之前是天使投资基金最年轻的合伙人,打算创业。朋友们都帮她改BP。非常优秀,在目前创投最寒冬的时刻拿到了很多资金。

  但是她认真考虑了2周,告诉大家,计划不够成熟,然后解散团队,把钱还给投资人。

  昨天我知道了,马上找她喝酒。庆祝她小小年纪能做出如此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她转眼间已经收到了五六份offer。

GeneDock做什么?

1. 为什么选择基因数据作为创业的起点?

  2014年,厦戎和我创立GeneDock(聚道科技),希望用数据技术改变临床诊疗,这个使命始终没变。

  创立那年,中美两国允许基因测序技术进行临床试点,通俗点讲就是医生可以依据基因数据给人看病了(此前十几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项目处于科研阶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应用于一线临床)。所以我们先从基因数据的处理下手。

2. 最初面临什么业务场景?开发了什么产品?

  GeneDock最早的客户是基因检测技术公司和科研机构,典型的业务场景是这样的:每天,不同城市的测序实验室产生上T的基因数据,先进行生物信息处理,再把数据和报告交付给下游客户,交付周期有商业承诺。领导数据生产部门的CIO往往面临很多复杂问题:

  • 首先,原始的测序下机数据无法直接应用,必须经复杂的拼接比对计算方能获得基因突变信息,而且还要对突变进行注释和解读。这就需要调度巨大的计算能力,管理庞杂的分析流程,维护复杂专业的参考数据库和样本信息。
  • 进一步,需要进行细粒度的业务划分和配置:实验团队、生物信息团队和遗传咨询团队处于上下游的不同环节,不同角色应该给予不同权限;而不同的检测种类,也会导致分析步骤的巨大差异,需要专门的分析流程、报告模版配置和数据隔离。
  • 同时,需要对各检测种类的不同处理步骤进行成本统计;对关键数据的使用和修改进行安全审计;对业务全局信息提供仪表板和显示大屏。
  • 更复杂的情况下,客户经常把一部分数据生产工作外包,例如基因测序外包给大的测序工厂,或者遗传解读外包给专门的医疗信息团队,这就必须对跨组织的数据交付、数据质量进行管理,对安全进行审计,对业务进行定期结算。

  针对以上场景,从2014年开始研发名为SeqFlow的基因数据生产线。这个产品首先是支撑海量计算存储的数据平台,对稳定性、算法优化、高吞吐和弹性拓展能力的要求都很高,以保证客户业务的质量、交付周期和成本控制。在此基础上,SeqFlow还增加了企业级的管理大屏、项目管理、权限隔离和数据审计功能,以便管理者对基因数据业务进行高效管理。

3. 研发SeqFlow的关键点是什么?

  SeqFlow的研发重点在于硬核技术,举个例子:分布式调度方面需要把计算任务表达为有向无环图(DAG),这个DAG是瘦长型的,步骤很多,最复杂的癌症肿瘤数据需要上百个步骤,很多步骤依赖成熟的算法包。这就导致常见Hadoop、Kubernetes等框架都无法满足需求(其实今天的Kubernetes是可以用的,但是4年前Kubernetes和其他几种类似框架都不完善,测试时发现了很多致命Bug)。所以我们就自己从头开发了一套分布式计算框架,刚好可以加上很多企业级服务的特性,例如冷数据压缩、项目隔离、Policy鉴权、管理大屏、数据审计机制等。

  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市场上30X的人全基因组数据的常规处理价格是800元。2016年的时候,GeneDock发布了全球第一个价格低于100元的人全基因组数据处理服务,同时,这个服务承诺很高的并行处理通量,以及低于万分之一的失败率。我们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构建了工业级的高性价比、高吞吐量、高稳定性基础数据生产平台。目前,SeqFlow上生产的客户包括泛生子、艾吉泰康、微基因和华大基因等行业领头羊。

4. GeneDock为何向医院客户拓展?

  基因测序技术刚开始临床试点时,大多数医院对它不熟悉,所以把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检测公司。随着人才和数据的积累,顶级医院开始筹建自己的分子诊断中心:招聘团队,购买软硬件,建立实验室……要在院内完成整个基因检测的闭环。因此,他们也就逐步有了数据平台的需求。

  经过几年的探索,GeneDock从2016年开始全力开拓临床客户。和工业界的生物信息工程师不一样,医生不会写代码,这就要求我们从PaaS上到SaaS,把诊疗场景的产品做透。具体场景包括门诊电子病历收集、实验室管理、生物信息数据处理、位点和诊断报告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数据仓库和人工智能系统,最终实现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CDSS)。

5. 基因数据与临床结合,面临哪些核心问题

  临床诊疗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场景更加复杂。所以研发难度不仅限于技术实现,而在于能否拥有清晰的业务洞察,设计出专业而易用的产品。得益于早期客户的信任和帮助,团队有机会一次次跟随专家出诊和试验,逐渐理解遗传诊疗过程。举几个例子:

  • GeneDock以前开发过科研病历,以为这套系统可以直接搬过来应用于一线门诊。后来才意识到不对。科研病历往往简化时间维度,把几百个字段平铺开,而门诊病历必须体现诊疗探索过程:根据症状,按指南检测,每一步检测带来更多信息,又决定了下一步的检测治疗方案。
  • 门诊节奏非常紧张,有时医生甚至几个小时没法喝口水,临床数据系统必须提供友好的半自动化录入和专业的检索统计。
  • 涉及基因数据的疾病,往往是遗传相关的。这就需要一套非常专业易用的家系图管理系统,通过家系信息把病历信息、实验样品信息、生物信息流程、检测报告、诊断信息都串联起来。
  • 在实验环节,样品无论外送或自做,都需要精密的实验步骤管理和质量控制,各个医院操作规格不同,又需要自主配置,具体实验室环境下,实验员一旦进入无菌操作环节就必须一气呵成完成操作,这时候突然要求他摘下塑胶手套到电脑键盘敲入信息是不现实。这就需要对场景和交互进行细致理解和思考。

  关于更具体的场景和技术方案,我在很多公开场合分享过。例如2018年初在顾大夫沙龙做的报告《面向临床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管理》。今天的公众号会转发那次活动的总结,其中包含了我的PPT。

6. GeneDock的系统已在哪些医院投入实用?

  随着对临床诊疗的理解逐步深入,面向遗传疾病诊疗的数据系统逐步打磨完善,完整覆盖了从门诊病历、实验流程、生物信息分析直到生成诊断报告的完整诊疗流程。GeneDock的数据平台已经陆续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多家客户处投入实用,还有更多顶级医院正在落地。

7. 目前AI是热点,GeneDock有什么成果?

  在清洗好的海量基因数据和临床数据基础上,我们和临床科研专家一起合作,利用统计机器学习方法训练出了非常有效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能够从成千上万遗传变异位点中,自动选取出最有可能导致疾病的遗传病因。

  在2018年的美国人类遗传学会(ASHG)年会上,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医学遗传中心与GeneDock合作开发的遗传性耳聋基因变异功能预测模型DVPred刚刚发布。这个模型明显提高了预测准确度,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998,在遗传性基因变异功能预测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我们正在和客户继续研发,希望类似“大数据宝宝”的案例越来越多,让更多的患者真正受益于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8. 创业四年下来,你个人有什么总结?

  反思当然很多了,有一些是关于沟通、招聘和管理的,不多说。

  关于复杂系统的工程研发,这两天重新看了自己2015年梳理的博客《思考:如何开发应用平台》。感觉当时写得还不错,现在回头再看,很多观点都被验证了。当然,侃侃而谈是一回事,事到临头真处理好不掉进坑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些东西必须躬身入局经历一番才算真懂。这一期公众号,这篇老文章也会发出来。

  总而言之,能构建起一支专业的软件工程团队,很有成就感。

9. 完成了B轮融资,接下来重点是什么?

  GeneDock会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团队合作,对更多业务领域进行探索。不仅限于简单遗传模式的疾病,也开始涉及癌症、帕金森等复杂疾病,逐步覆盖生殖三级防控(婚前、孕前和产后)的各个阶段。

  具体到眼前这个阶段,随着标杆客户案例的建立,已经很多公司和医院的业务开始落地。项目交付能力至关重要,这取决于整个团队的软件工程水准:从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研发迭代、测试发布、部署上线……要有一整套成熟高效的工程体系。这方面是GeneDock团队的强项。当然,团队还需要补充很多人才。

10. 对于想加入GeneDock的人有什么建议?

  随着B轮融资的到位,资金不再是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程序员、基因数据工程师、人工智能专家和分子遗传学专家,对临床和基因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建模。更详细的职位描述,欢迎访问 https://www.genedock.com/joinus/

  除了具体技能,个人想提醒的是,创业公司都会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投简历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心态上来说,创业变数多,需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能力上来说,需要你独当一面,有很强的落地执行力。GeneDock初步打开了局面,现在加入对个人而言有很广阔的成长空间。欢迎入伙!

2016新年快乐

  从2006年开始,每次1月份都会定两三个目标。之后一旦遇到纠结就力保重点,其他事一律让路。翻了翻过去10年元旦左右的BLOG:产品、论文、专利、买房、买车、求婚、生娃、跳槽、旅游、项目、商用、创业……单细胞动物,明取舍断妄念,受益匪浅。

  2015年只定了一个目标,是关于创业和成长的。一年下来,挺困难挺好玩的。感谢周围一圈恨铁不成钢、费心点拨我的朋友师长。忠告听进去了,善意记下来了,方法论还需要更多思考、学习和实践。今年最主要的目标一定还是与此有关,我需要好好琢磨一下。在GeneDock产品还不完美时,很多胆大的天使客户就毅然转向了基因云服务。2016年,要让他们获得与远见相称的收获。

  过去一年,只发了12篇BLOG,只买了34本书,都不到往年的一小半。所以2016年的目标之一是读50本书,并在BLOG和豆瓣上分享读书笔记,哪怕只是只言片语。

  RUDY哥酷爱马拉松一年参加四次正赛并获得奖牌,他总鼓励我尝试参加一次半程马拉松。我还在犹豫。其实想滑更多次雪,新买的单板装备却总没时间用,郁闷!倒是和RUDY哥打了一个赌:如果能B轮成功,我会把头发全部染白,RUDY全部染红(BTW,这个赌局,CEO怂了)。大家给我们作证!

再次推荐Startup: A Silicon Valley Adventure

  之前推荐过Startup: A Silicon Valley Adventure。这本书在回忆一次不怎么成功的创业。最近比较累,我还没读完。但仅仅凭借已经读完的章节,有理由再次强烈推荐一次。

  今天招聘的时候,别人问我和厦戎创业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我说:“我每天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厦戎说:“我到了周末甚至会有点儿失落”。这种乐趣无关成败和赚钱,而在于呆在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里。我TMD应该再早点跳下海创业的。

  Startup: A Silicon Valley Adventure作者明显也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态经过这段旅程的。所以他的书里,其实不是在描写那些咬牙切齿的融资、开发、市场、法务、销售……,而是在回忆那段生活。

  举个例子,写到搞定天使投资、说服第一个合伙人加入的那个时间段,他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自己养的那只老猫“鞋套”,直到有一天:

  

  就在第三天的晚上,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痛苦。在差不多半夜三点钟的时候,鞋套走出了它平时睡觉的衣柜,并且有意地蹭醒了我。它从来没这么干过,我注视着它,然后它走到了我床边的一角缓慢地趴下。我接着也跪在了床边,我心里在想会不会床底下有只死老鼠或是另一只猫什么的。它接着将爪子搭在了我的手上,闭上了眼睛,然后开始一阵很有规律的深呼吸。我开始叫它的名字“鞋套……鞋套……鞋套……”它慢慢地张开无力的眼睛回应我,但没过多久,它就好像再也无法听见我的声音似的。又过了几分钟之后,它突然停止了呼吸,接着又开始抽搐,然后再继续呼吸,这样反复了几次,就好像是一辆老车在熄火之后,引擎会停一停,然后又逆火一下那样反复的过程。经过一番挣扎后,它终于完全停止了呼吸,鞋套的脸上露出了最后一丝少有的痛苦表情。

  我从未亲身经历过他人的死亡,更别说是这么戏剧性的死法了。银幕上有人中弹之后会抱着胸口倒下,生与死之间的界线总是那么清晰。但鞋套的死法却非常不同,对我而言,它就好像是一个古老的时钟那样,滴答滴答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接下来我经历了巨大的震惊、无助以及寂寞,对我来说,没有猫的地方怎么能算是家呢,我还不如从此住在酒店里算了……

  我永远无法忘记鞋套那晚的一举一动,我觉得猫之所以可以这么平静地死去,是因为它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死。而对人类来说,让我们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对于死亡的无知。同时,当猫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它会离开住的地方,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死去(可能是因为它们不想弄臭自己的“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我让它吃得很好,或是在它冷的时候常常让它趴在我的怀里——它把自己最后的时刻留给了我。

  是在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而不是推送某种营销忽悠、心灵鸡汤、成功学说教、或者道貌岸然的业界动态。这个人去创业是为了感悟和享受这段喜怒哀乐,而不仅为功成名就。

  老板的心态如此,团队气氛一定与众不同。恰好前一阵在《醉创业》翻译的Ben Horowitz的一篇BLOG里看到团队成员的评价。

  

  这听上去更像一次很糟糕的失败。但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见过数十位GO雇员,包括Mike Homer,Danny Shader,Frank Chen和Stratton Sclavos这些很棒的人,令人惊讶的是,我见过的每位GO员工都说在GO工作是他们最棒的工作体验之一。尽管他们的事业停滞不前、没钱、成为头条上的失败者,这仍是他们最棒的工作体验。GO是个工作的好地方。

  这让我意识到Bill是位多么令人称奇的卓越的CEO。显然,John Doerr也这么认为,因为当Scott Cook为Intuit招募CEO时,尽管Bill在GO公司时曾经让John损失的大笔的财富,John还是推荐了Bill。

  其实,除了一段很棒的经历,GO公司至少还改变了一点点世界:

  1. 团队成长,很多人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里获得成功。例如今天Apple的副总裁、Intuit的CEO、以及iPhone团队里的很多技术、产品领袖。
  2. 之前业界认为不可能的事被证明可行。巨头们受到了GO公司的影响,此后主流手机操作系统里都加上了手写输入法。

  创业能否幸存,以至于获得巨大成功,往往取决于运气。但我们应该像Ben Horowitz说的那样

  

  如果你做不了别的什么,就做一个Bill这样的人,然后创建一个好公司吧。

  顺便提一下,10年前的今天,我开始写第一篇BLOG。给自己点个赞。

《教父》、公务员和创业

  这个BLOG已经写了10年了,也是不容易。先播放广告,GeneDock在招人,前端、后端、生物信息都缺人。点击这里…… 提醒一句,A轮之前和之后加入,会有很大区别。

  大年初一初二,用两天看完了小说《教父》。以前就听说古龙最有名的武侠小说《流星蝴蝶剑》是照搬了《教父》的故事框架。所以边读边回想古龙小说的情节,有意思。

教父

  《教父》的真正主角其实是那个独特的社群:西西里黑帮本质上是个企业,所有杀人放火都是生意。另外,里面描述当时美国政府、立法、司法机构的腐败,和如今的中国有好多神似的地方。所以推荐想创业和想当公务员的朋友闲暇时看看这部小说。

  说到创业和公务员。以前看过一部有关创业的韩国片子,老爸对儿子说:“要是敢去当公务员,就打断你的腿。”

  因为招聘,最近有很多机会听年轻人讲他们对事业的选择。上次博客提过,对于创业团队而言找对人无比关键。只有天性喜欢远航的水手才适合寻找新大陆的船队。

  现在是个有趣的时间点。一方面,到处都有文章在讲“经济萧条要来了”,很多年轻人挤破头考公务员;另一方面,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周围同学、同事、朋友下海创业的消息。谁也看不清未来,每个人都在下注而已,所以就变成了世界观和性格的偏好问题。别的都可以聊,辩论三观实在太累。寻找同类就好了。

  到了我这个岁数,同龄人已经明显分化,有些人建立了独特气场和个人品牌,而有些却已经变成空壳。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变成谁,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定要早点琢磨清楚了。集中精力塑造自己,别朝三暮四,别耽误时间。看好身边的某些90后,不在于现有基础,而是因为他们比旁人更清晰的愿景。比起我们这些留有旧时代痕迹的70、80后,他们不纠结。

  当然很多90后的基础实在好得让人眼热。例如前一阵刚刚参观过赵柏闻的创业公司,他们正在做一些真正疯狂而有趣的东西。这种玩法以前只在硅谷的故事里听说过。

  大家春节快乐。2015,我们一起挽起袖子大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