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咬文嚼字

零散流水

  上次买了几本古希腊罗马史书,看完了一小半。不是专业人士,观点未必准确。

  对比起来,在古希腊罗马,很多学识很高的贵族拥有担任将军或执政官的经历,由将领本人撰写战争史也是一种传统;而在中国古代,史官很少亲临战场,更别提作为主帅指挥战争了。因此我们的史书,例如同时代的《史记》,对军事行动的描述就往往比较粗略和肤浅;而色诺芬的《长征记》凯撒的《内战记》简直就是经典的兵法教材:由著名统帅亲自带入重大战例现场,描述当时收到的各种战场信息,解释作判断的原因,并给出战争的后续发展作为验证。

  收获?哦,这个,我是拿来散心的。

  因为周围的太多人看过并推荐,包括Boss H和JW。今天和老妈逛第三极,买了冯仑的《野蛮生长》,回来一口气看完,的确很有阅读乐趣。

准备休假

  连续两个月拼命,好多次代码写到临晨3点,deadline拖延20天。总算结束了。疲惫。

  今天开始休假,下午去兰州的火车,然后转敦煌。估计这几天不会上网收邮件写BLOG。

  昨天在海淀图书城买到一本很厚的东方出版社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字很大,不同版本的对比很详细,预备着消磨卧铺里的二十个小时。

  从小喜欢坐火车乘卧铺,现在更恨不得马上赶到火车站,提前到车厢里安顿好。坐下看车窗,躺着听铁轨咔嗒,停车去站台上散步,琢磨小贩的口音变化,晚上睡不着就跑到餐车喝啤酒。一路风景变幻,北线过了燕山山脉,内蒙高原,然后欣赏沙漠和黄河;南线一路平原,从郑州向西到西安,从气势逼人的华山脚下溜过去,最后到宝鸡进黄土高原的山区,就开始数山洞。彻底放松的一昼夜,忘记显示器键盘鼠标。

  那么9月再见了。

张五常的新文章

  花了一周时间,每天看一点,总算把《从安排角度看经济缺环》已发表的前九部分看完了。张五常的blog从6月7日开始连载,这个系列又是对5月24日的《经济学的缺环》的延伸和细化,大概因为后者比较专业,老爷子害怕网上的非经济学专业的年轻人看不懂,所以铺开来仔细解释来龙去脉。blog上特别提醒:“转述张五常教授的话如下:从今天起登载的这一系列文章(逢星期四发布)是张五常教授25年来最重要的学术文章!”

  这周每天干活到临晨一两点,张五常的文章都是干完后才看,很多比较复杂的地方琢磨好几遍,过瘾。今天加班回来的路上从光合作用买了吴晓波的《大败局》和《大败局II》

  BTW:组里正在大动干戈跑试验,昨天hp发现有组参数出了错,责任在我,导致好几个人一周的工作全都白费了。需要反省,尽管累,不能降低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

  最近是项目最关键的里程碑,代码结构大改,压力大,心情不好,常在临睡前翻《红楼梦》。

  曹雪芹下笔很毒,开头陷在细枝末节里,等突然明白过来,顿觉惊心。

  比如凤姐过生日那一回,大段笔墨写凑份子请戏班,宝玉却一大早一身素白骑马出去,跑到荒郊野外,连贴身小斯都晕:“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

  回来谎称去北静王府吊唁。到底折腾什么呢?贾府上上下下不知道,读者也糊涂。唯独有人清楚:

  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淡淡一笔,后面又接上凤姐的事。以往没心肺,糊里糊涂就往下看了。这次前后翻了半天,原来祭的是金钏,金钏是因宝玉投井而死,宝玉也为这被打得稀烂。虽然那么大一件事,到这时人都已经忘了。

  黛玉几句玩笑点破。反应只是干巴巴一句:“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借故掩饰。

  读到这儿就明白:脾气那么大,说话刻薄,又是病秧子,没宝钗性感,却为何非她不可。

山有扶苏

  翻《诗经》,看到下面这首笑起来。原来那个时代女孩子是这么揶揄自己男朋友的: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山上有扶苏树,水里有荷花。没见到帅哥,偏遇着你这坏瓜。”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周末在家乱翻书。《二十四史》水平有高有低,一个有趣的规律是,若写历史的人和统治者不合,写出的东西就特别好看。例如司马迁的《史记》、陈寿的《三国志》。

  诸葛亮在世时,人皆不敢直言指斥。到他一死,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所谓“狼顾”,《晋书·宣帝纪》云:“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司马懿和诸葛亮被时人看成有“狼顾”相,有篡位的野心。

  《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答书曰:“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汉书·王莽传》:“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众所周知,九锡非人臣之常器。汉制,非刘氏不封王。三国时曹操封魏王,加九锡。刘备自加九锡,称汉中王。孙权受魏主曹丕九锡,称吴王。诸葛亮云“十命”,比李严劝进九锡更上一层,毫不掩饰。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告诫刘禅,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之事也要交给相府来管,若不答应就是“内外异法”了。一连讲了好多“宜”怎样 “不宜”怎样,口气严厉,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宫地位并列等同。

  举荐将军向宠“为督”,“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此前禁军统领是老将赵云,带其出征,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宠。后来又“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故特派侍中董允“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掌管御林军。“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监视刘禅一举一动,弄得 “后主益严惮之”。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古人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按现代思考方式,可以理解为:浮躁的时候,要逼着自己读些正经八百的书,踏踏实实长真本事;郁闷的时候,可以看看小说啊历史啊一类的,放松大脑振奋情绪。不管读什么,总之开卷有益。

  这两个月里里外外都还算顺利,可是有段日子没读书了。看到zy mm的blog,她最近古今中外读了不少好书,馋起来了。也列了个单子,打算明天去书店。既然“刚日读经”,就加上几本不那么轻松但早就该啃的,定个进度督促自己。

换一种角度思考

  昨天去Google之前,在五道口的“光合作用”书店买到《激荡三十年》,临睡时随手乱翻了一下,还没有来得及从头到尾看完。

  看过片段突出的感想是该学会换位思考。坚守某种立场是必要的,甚至相当珍贵,但理解不同的思路,让想法变“宽”,同样重要。

  个人阅读小停顿:“挑战者”失事时还是孩子,但清楚记得电视上一遍遍重复的画面:航天飞机凌空解体,两块较大的残骸拖着浓烟划出去……书里一笔带过,这是1986年的标志事件,二十年前了。

  引用吴晓波blog里的一段

我们不可能比他们更天才

    这些天,总有80后的人问我一些关于写作、成长或成名的问题。我总是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要不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我只想用下面这些人和他们创造的数字来给出答案。

    鲁迅--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述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胡适---全集44卷,字数2000万字;

    沃尔特·李普曼--开专栏36年风雨无阻,写作14000篇专栏;

    彼得·德鲁克--出版39本书,其中,85岁到95岁出版10本;

    张五常--现年72岁,每周写作三篇专栏,篇均汉字2000;

    李敖--现年72岁,全集字数1500万字,录制电视节目超过1000辑。

    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一天写1000字,一年可得36万字左右,写出1000万字,需要日日写作28年;按我经验,要完成一部20万字的作品,起码要阅读15倍以上的文字(这是不可能再低的底线了),也就是说你日均的认真阅读量必须保持在1万字左右。

    如果世上真有天才,上述六位应在其列。我们不可能比他们更天才。

    答案简单得如此残酷。

    写下这些,也是为了让自己安静。

《寻找无双》和《红拂夜奔》

  刚看完王小波的《寻找无双》和《红拂夜奔》。虽然两部都是悲剧,但也是我看到过的最有趣的小说,好多次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最早他想把长安建在海边上莱州一带,理由是海边上风大,有取之不尽的能源。假如这个方案被批准了,长安城就会是一片重重叠叠的石 头高塔,塔顶上是无数的风车。使在里面的人靠风力来提水,磨粉,就连出门也要坐在带帆的小车里,在石头铺砌的道路上前进……但是这个方案被皇帝否定了,理 由是‘朕的都城当与风磨有异’……又把长安设计在峨嵋山腰上,这样长安城就由各种水道组成,这些水道通过水闸,带动数不清的水轮,水轮又带动登山的缆车, 碾米的碾子,还有水力灯。整个城市都用木头建造,到处是木头掏成的水槽,木制的水轮,这样的长安城就像个半山上的威尼斯,在不停的旋转之中……但是它又被 否定了。理由是‘朕的都城当不同于水碾’……用泥土建造一座长安城,像古往今来中国的一切城池一样,用人力来驱动。为了防止人力想入非非,采用了一切必要 的措施。皇帝这回满意了,没有说‘朕的都城当不同于猪圈’……”

纪念鲁迅先生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

  最喜欢他的诗,尤其是《野草》,可惜后期不写了。读他的杂文有时会觉得文字不通顺,但对那些杂文集最后的“跋”印象深刻:先生总喜欢用剪刀和胶水摘录这些杂文前世今生的种种事端(李敖也会这招,还推广到电视,可惜年龄太大不写blog,要不肯定特好玩)。

  引用吴晓波的blog:“……毕竟,先生也是人,他也会小气,也会嫉妒,也会被‘爱情蒙住了眼睛’。先生是一位战士,但先生并不总是战士。他也有‘八小时之外’,也有软弱,也有‘怕不配’时的自卑——在一封信中,他曾对许广平表白,‘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惭愧起来,怕不配……’”

  回忆鲁迅的文字,比较喜欢萧红的。因为是在日本得知先生去世后写的随笔,追念的都是生活小事,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不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

  最近中小学课本刚把“阶级斗争”去掉,把“和谐”加上了。先生如果还在,肯定又有好玩的杂文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