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乱翻书。《二十四史》水平有高有低,一个有趣的规律是,若写历史的人和统治者不合,写出的东西就特别好看。例如司马迁的《史记》、陈寿的《三国志》。
诸葛亮在世时,人皆不敢直言指斥。到他一死,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所谓“狼顾”,《晋书·宣帝纪》云:“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司马懿和诸葛亮被时人看成有“狼顾”相,有篡位的野心。 《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答书曰:“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汉书·王莽传》:“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众所周知,九锡非人臣之常器。汉制,非刘氏不封王。三国时曹操封魏王,加九锡。刘备自加九锡,称汉中王。孙权受魏主曹丕九锡,称吴王。诸葛亮云“十命”,比李严劝进九锡更上一层,毫不掩饰。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告诫刘禅,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之事也要交给相府来管,若不答应就是“内外异法”了。一连讲了好多“宜”怎样 “不宜”怎样,口气严厉,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宫地位并列等同。 举荐将军向宠“为督”,“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此前禁军统领是老将赵云,带其出征,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宠。后来又“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故特派侍中董允“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掌管御林军。“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监视刘禅一举一动,弄得 “后主益严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