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列书单

列书单.2010.7.1

  去马尔代夫前一天,到光合作用买了奥利弗·萨克斯的《错把妻子当帽子》、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卡普钦斯基的《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以及春树的《光年》

  回到北京后,又从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了佩措尔德的《编码》,Andrew Stellman等人的《团队之美》、Till Adam等人的《架构之美》、冯·诺意曼的《计算机与人脑》、朱光潜的《谈修养》

列书单.2010.5.28

  最近很多行政上的繁琐手续,有点累。前两天在光合作用买了几本书。包括村上春树的《1Q84》格雷尔·马库斯《老美国志异》上次买的《奇鸟行状录》还没读完,结果先把《1Q84》一口气读完了。我发现年纪越大,村上春树的故事就越有战斗性。之前刚买的翁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也一点一点在看,还没看到最精彩的部分。

流水2010.05.05

  RCM把我论文的Proof发过来,刚浏览了一遍,打算明天早上再动手写邮件回信。上来敲点流水帐。

  先八卦一句,Silverlight和.NET负责人在BLOG里宣布跳槽去Google了,MS又得郁闷。貌似从来就没人相信Silverlight会打败Flash。不过最近Google、MS、Apple几个巨头力挺的HTML5和H.264,倒真抢了不少Flash的风头。

  5月15日pFind Studio 2.4正式发布,其中pBuild和pLabel都有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一次Win32单机版会在pFind官方网站上提供免费下载。所以最近都在忙测试和修正Bug。目前BugFree里还有接近20个Bug没改完,压力。不过兄弟们战斗力很强悍,俺还好,还没到砸车吃纸的地步。

  还在抽时间重构pFind引擎的并行版,希望提高在千核集群上的I/O效率。今天倒是跑通了,可结果还没对齐。

  最近临睡前都要读一段《奇鸟行状录》,感觉好多文字很亲切。今晚下班后去光合作用逛。买到了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工作颂歌》,许知远的《祖国的陌生人》,翁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

      

列书单.20100421

  在光合作用买到了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好厚的一本),还有刘瑜的《民主的细节》

  

  按说最近应该清闲点,却莫名其妙地陷到debug里去了。看到西乔刚刚发表的漫画,说得就是俺呀!zhw说,每种职业都会形成条件反射。我总是推测周围一切自动机器(例如电梯、红绿灯)的编码逻辑,她只要看到带字的(例如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就想寻找法律漏洞。新版的拧螺丝的卓别林

容错、书单、pFind和pNovo的国际初show

  今天加班有点累。掐着点坐末班地铁回到家。喝水休息。又好一点了。上来随便敲点,放松一下。

  wyj美女正在跑超大规模的实验,我要帮她完成一部分。但最近时间紧张。今天索性抓她一起完成,交叉检查避免疏漏。到晚上22点,384组实验的参数总算全设置完了,我们都接近崩溃。然而,跑起来,集群速度不正常。瓶子帮忙检查了好久。有些灯枯油尽,又要赶地铁,明天再继续。

  感觉是硬件问题。最近某个节点似乎一直在“带病坚持工作”:也不彻底死机,就是超级慢。遇到这种问题Google系统的常规做法是把长时间“不归队”的节点放弃掉,将其任务重新平分给其他各节点。pFind目前对此还没啥特别措施,Mascot、SEQUEST和X!tandem等竞争对手的集群版也没考虑。

  可用性应该是云计算设施的基本要求,也许比速度甚至精度还重要。算算概率,Intel
CPU理论上连续运行10年出现一次浮点计算错误,这就意味着上千核的集群每2小时就错一次(还没考虑其他更容易出问题的部件)。也就是说,在大规模的廉价商业集群上长期运行的软件,必须把硬件错误当作常规事件,考虑对应的鲁棒性设计。Google就强调GFS、MapReduce和BigTable的最牛之处并不是峰值速度或数据吞吐量,而是其在廉价集群硬件上的稳定性和容错能力。

  跑题,列点最近几天新买的书:《Search Engines —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Practice》《Out of Mao’s Shadow》《一九八四》《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个人的电影》。发现前两本英文书居然看得最快。第二本书,是hchi去美国参加RECOMB Satellit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roteomics 2010给带回来的。走之前他问我要带什么。我随口说:“带本书吧”。结果他就千里迢迢从美国带回来一本华人写中国的英文书。我该早预计到这个结果的。当然,书是好书,还是要感谢。

        

  顺便自豪一下:这次rxsun老大参加iPRG 2010磷酸化数据鉴定评测,pFind引擎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一鸣惊人了一把。而hchi哥的pNovo更是让de novo算法的主流人物服气了。(伟大的hchi哥进入de novo领域才半年,真快。)

列书单,《阿凡达》技术

  昨天去光合作用,买了雅诺施的《卡夫卡口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德波顿的《爱上浪漫》钱德勒的《长眠不醒》梁文道的《我读》。刚才来加班的轻轨上把《卡夫卡口述》读了一小半。嗯,原来卡夫卡是法律博士,正式职业是保险公司的法务顾问。以前想象里,他与社会的距离会更疏远一些

        

  写点关于《阿凡达》背后的电脑特效公司。最有名的是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威塔数码(Weta Digital)。他们的渲染集群在超级计算机Top 500里占了好几位,应用了CUDA。工业光魔和威塔数字各有所长,所以你能从人类机械化部队中看到《变形金刚》的影子,从潘多拉生物圈中找到《指环王》的痕迹。之前小布什把“国家技术奖”发给工业光魔。

  以前我看3D电影,例如《飞屋历险记》,总会头晕。这次拍摄技术确实大大提升了。卡梅隆是个技术狂人,当年《泰坦尼克》就是首先大规模使用Linux集群进行特效处理的电影。在此之前,Linux等开源软件还只在Geek圈子里偷偷使用,记得网易的工程师用FreeBSD搭网站,对外却伪装起来。

  所谓表情捕捉技术,就是视频人脸检测,抓到特征点,然后投影到动画模型上去。05年人脸组去微软中国研究院访问,就看到类似的展示。当时我只想到可以应用在MSN上:不让对方看到真人,又想表达表情,你做鬼脸,头像上的唐老鸭也做鬼脸。如今这个技术成了几十亿大买卖的一部分。

  Boss H的年底考评PPT:“你没力量,不等于技术没力量。如果技术人员都不相信技术的力量,简直是自取其辱。”

列书单.2009.11.13

  几周内完成了大堆技术报告和论文,做了几次文献讲评和外访交流,加上人际情绪起起落落,有些疲惫。

  今天释放一下,一个月没空逛书店了,早就“饥饿”难耐,于是杀奔中关村图书大厦。豆瓣上的“我想读”列表已经很长了,挑最滴口水的先扛回来(豆瓣正在内测“购书单”,期待中)。尤其是张五常的封笔之作,自从第一次从他BLOG读到连载开始,就等着买回来收藏。

  买了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梁文道的《噪音太多》,北岛和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叶檀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基佐的《一六四零年英国革命史》,格雷厄姆的《梦之日记:我自己的世界》,法迪曼的《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G.Pascal Zachary的《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

      

      

列书单.2009.9.6

  今天上午与zw约会看电影,下午独自去逛书店。觉得和她相处很开心,追!

  两周没逛书店了。今天去了一趟五道口的光合作用,买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麦克·莫波格的《柑橘与柠檬啊》和汉密尔顿的《卡萨诺瓦是个书痴》

      

  周围N多人推荐《飞屋环游记》,终于去看了。不知怎么搞得,竟然被一部动画片的开头15分钟弄得满眼眶都是泪水,差点流出来,晕。感觉开头的这15分钟,很像那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另外,发现这部片子并不是整部全是3D的,而是3D和2D段落相互间隔。是为了调节观众的眼睛疲劳,还是制作成本问题,或是因为现场出现技术故障?

  唐僧:下雨,北京凉起来了。注意加衣服。

休假状态,补列书单

  找不到人了?因为目前处于休息状态。

  这个夏天压力大,推迟了休假,别人回来了,我们几个才放。这两天的任务是让节奏慢下来,关手机、睡懒觉、不收邮件、甚至不吃饭。挑选听些相关不相关的报告。看书。看报纸杂志。

  补列一下七月到现在读完的书,BLOG欠账太多,罪过罪过:

  梁文道的《我执》,阿瑟·黑利《航空港》《晚间新闻》,雷纳·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王立杰和许舟平的《敏捷无敌》,袁腾飞的《两宋风云》,Mark Schultz等的《The Stuff of Life: A Graphic Guide to Genetics and DNA》,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还有潘爱民的《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索性把7月去影院看过的电影也列上:《哈利波特6》《变形金刚2》《冰河时代3》,都是续集,不用动脑子。其实俺更想看的是《麦兜响当当》《飞屋环游记》,可惜没人一起。

    

列书单.2009.06.09

  live.com终于解封了,上来列一下最近买的书:诺曼·梅勒《林中城堡》,埃斯特尔的《坐拥书城》,Syd的《C++跨平台开发技术指南》,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皮埃尔的《西塞罗》

        

  推荐《身份的焦虑》。大家的心魔都很盛,满世界充满焦躁和愤怒,不少人放弃了独立人格。说到这个,很喜欢最新一期《经济观察报》OBSERVER版对连岳的访谈,题目是《“我没有焦虑感,也没有拯救感”》,记者还写了一篇印象《独立者连岳》。选这么敏感的时段发这么一篇,这份报纸总想表明,自己虽属右翼,但并不是只会报道钱。

  《坐拥书城》也很不错。最喜欢的是Keith Richards的书房,你很难把滚石乐队的成员与这样书卷气的、传统木质家具、温和的暗色调空间联系起来。作为摇滚吉他手,时间大多花在巡回演出的路上,这是他为自己建造的“心灵独处的洞穴”。

  记起《银英传》外传《螺旋迷宫》的一个细节:杨威利去拜访退伍老人,在宽大的书房里候见。对着遮住整堵墙的书架,阳光下的躺椅,流口水,他想:“这种奢侈大概是历尽沧桑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的。”

  补一笔:刚刚又想起,去年《参考消息》翻译过《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CEO们的私人图书馆》。如果你真正了解我,应该知道啥是俺的终极梦想了吧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