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投资者思维

[得到大学课程作业] 注意投资者思维模型的局限性

  这一期4个思维模型都和投资者有关,重点都是建立模型并遵守纪律。如果在复杂背景下进行跨领域博弈,这都是好工具。然而,大多数人不是职业投资者,最好弄清楚模型的适用边界,保证独立思考,以防东施效颦。

  亲身经历,作为创业企业的联合创始人,我就有几次郑重提醒自己的CEO:你负责融资,和VC打交道很多,似乎被他们的模型“过训练”了。

  举个例子,这些年很多风险投资人都在强调“网络效应”的概念:不仅仅企业和客户存在买卖关系,客户之间也能互相连接,进而增加系统粘性。对资本而言,这种生意可以通过烧钱进行催化,最终通过网络规模建立垄断。很多投资机构把“是否有网络效应”写入模型,以决定标的估值。

  “网络效应”的思路适于 toC 基础服务。进入其他领域,例如 toB 企业级服务,情况就变了:

  1. 从业务逻辑而言,企业不太可能因为同业或上下游的公司在用某个软件,就非用它不可。甚至恰恰因为是同类企业,所以存在关键需求的差异:竞争对手强调品牌营销,我强调供应链降成本……这意味着,对手的软件供应商未必合适我,应该寻找符合自己战略的解决方案。toB 采购更强调“标杆效应”:供应商的方案与企业本身的策略一致,且已有成熟的落地案例。

  2. 从产品逻辑而言,“网络效应”本质还是增加迁移成本。但并非只有这一条路能增加产品粘度。大多情况下,做好功能和服务,解决客户问题,让他没有离开的动力,就够了。尤其是toB 场景,没有企业会乱折腾,轻易迁移软件系统。

  回到投资者的角度。他们喜欢建模,简单点说,就是外行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以筛选更多投资机会。模型就意味着抽象概括。投资者有机会多次下注,只要掌控概率就够了,创业者却是All in,因此必须洞察每个关键细节,细节是魔鬼。

  淘宝免费,不符合“产品必须收费”的陈规;京东做物流,不符合“尽量做轻”的陈规……随后,投资人跟随成功创业者修改了自己的模型,然后又对下一代创业者说:“你必须XXX,我才投你”。

  总结一下,专业人士要相信自己在客户现场获得的洞察,不要屈从陈规俗见,不要被投资界的模型过分“驯化”,导致动作走样。我们最该从巴菲特和索罗斯那里学到的,正是独立思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