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产品

GeneDock研发团队的一些方法论

  逼着自己上来写BLOG。最近工作强度非常大,回到家吃完饭洗完碗,真的手指尖都不想动一下。不过工作有进展,人有成长,心情还不错。今天冒着大雨回家,浑身湿透,但是心里一动:“两年前的今天我心情很糟,现在虽然累得像条狗,却很充实,看来这次创业是对了。”

  创业以来,感觉还算顺利。所谓好运气,部分源于GeneDock团队有一套自洽的逻辑。创业和投资说到底拼的是世界观,你对现实世界的某个局部有独特的洞见。这里面有些关于技术产品,有些关于团队管理,有些关于商务销售。

  这篇BLOG再总结一下GeneDock研发的方法论。算是呼应一年前的那篇《思考:如何开发应用平台》,对其做一些补充或再次强调。

一、彻底信仰API

  Alex Iskold说:“API代表公司的业务本质……思考API实际上就是思考公司的未来……”

  绝对赞同,一年多前我在社交网络发过一条对国内一些所谓基因云的吐槽:“不是做个Web页面就有资格叫云计算的。前端若不提供RESTful API、编程语言SDK以及UNIX风格的CLI工具包,后端若没有可拓展的分布式架构、防单点故障的failover机制……就别觍着脸自称云计算了,这只是一个网站而已”。这话似乎刺痛了某些人。

  GeneDock刚刚对外开放了第一批Workflow和Task有关的11个API。欢迎大家试用,这里是API-Reference文档。如果单从Web Service的设计这一点看,我们的产品领先于国内外友商。

二、To B 的产品逻辑:别抖机灵

  To B 产品和 To C 产品有很多业务差异。To B 是给专家甚至专家团队用的软件,本质上在卖你对行业的独特洞见,在卖你的工作哲学。例如,当年SAP的ERP软件最成功,因为他们最理解德国制造的业务逻辑;再如,Salesforce在卖的是销售团队的方法论;而GitHub实际在卖他们对软件工程的理解:Bug管理、版本管理、Code Review……

  另一方面,To B 和To C 其实都是给人用的软件。从设计和研发的方法论来看,并没什么本质区别。GeneDock产品经理何荣惠(在阿里云的时候程序员们昵称“神仙姐姐”)在知乎回答过“to B 的产品经理和 to C 的产品经理有什么差别?”,我觉得写得很好。

  总之。To B 产品,抖机灵没用,保持克制和敬畏。躬身入局,琢磨清楚基因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应用的所有业务场景。

  我们刚刚上线的企业账号功能,对很多团队都有用。GeneDock官方BLOG对此有描述,推荐大家看一下。

三、坚守软件工程底线

  GeneDock只雇用最好的程序员。好程序员必须能熟练应用软件工程的成功方法论。

  至于什么是好的软件工程,一年前都写过了:“好的软件工程实践,决定了技术团队的层次。Github用的怎么样、Bug管理怎么样、代码审核是否严格、发布升级是否自动化、有没有单元和集成测试……到一个技术团队里呆几个小时,鼻子闻一闻,就知道几斤几两。技术团队如果这些基本功不好,摩擦力会越来越大。”

  不只是提高自己内部生产率,GeneDock还想把数据生产的最佳实践推广到整个行业,成为生物信息行业的GitHub。我们正在优化配置和调试的体验,总结GeneDock生信团队的流程规范。后面会不断放出软件工程培训文档和配套工具,让生物信息程序员们效率更高,更专业,工作更有价值。

离职

  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就提前在BLOG上写一下。

  我将于今年12月底从中科院计算所生物信息研究组离职。到阿里云计算公司任产品经理。

  2003年5月,人脸识别课题组招聘软件工程师。当时正值非典,面试当天只有我一个人到场,其他应聘者都被隔离了。于是幸运地得到了这份工作。此后2005年6月调入生物信息研究组负责pFind引擎的产品和架构。算起来,在计算所服务了8年多,做pFind超过了6年。这期间,读取了在职学位,发表了两篇SCI论文,申请了若干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和商标,还成了计算所内部培训师,买了房,买了车,结婚生子,交了一大堆朋友,由生涩的毛头小伙儿变成了三十岁大叔。

  我进入pFind组的时候,pFind还是一个学术demo,BOSS H对我的要求很明确:让它能真正在生物研究一线用起来。经过pFind Team这些年的努力,pFind Studio共发布6个重要版本,累计开发20万以上C++代码和10万行的python或Java代码,申请10项发明专利。到2011年年初,pFind引擎已经在国内外63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安装,其中包括Duke University, MIT, NIH, UCSF, LICR, Thermo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哪吒”云计算平台,为多家生物研究机构提供在线服务。在pFind组的大多数日子里,我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兴趣作为职业,拥有pFind这样一个平台去施展才干,我对此心怀感激。

  另一方面,从2000年本科时代参加创业大赛接触风投开始,始终怀有创业理想。很早前就在pFind团队里明言:“如果pFind失去了创业可能,我会在第一时间离开”。最近两年pFind在学术领域进展顺利,我与BOSS H进行了坦诚交流。由于pFind在接下来几年内肯定不会创办公司,所以我选择重回工业界。

  我可能在阿里云参与研发离线计算平台,和科学计算有关联。所以还有机会与生物信息的朋友们继续合作。

  工作地点还在北京,手机和私人邮箱等联系方式都不变。祝大家新年快乐。我会继续写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