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列书单

推荐《三体》

  中国人在科幻小说领域一直没有世界级的作家和作品。我们的科幻小说,或者缺乏想象力,变成了仅仅适合孩子的科普读物,没有魄力展现人和社会的复杂性;或者成了玄幻神话,所谓科学技术只是一种魔术道具,长生不老药的现代版本。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受到关注,原因恰恰在于他能合理驾御“科学”和“人性”两个核心元素:通过科学幻想设立惊人但合理的故事背景,再以文学性的技巧探讨古老的人性话题。我第一次接触刘慈欣的作品是两年前读《超新星纪元》,当时就忍不住发群体邮件和朋友分享。这两天又读了引起轰动的新作品《三体》,思维受震撼,推荐。遗憾的是,恰好到了文革三十周年,因为小说的一些敏感情节,市面上暂时无法买到小说的单行本,只能等待每期《科幻世界》的连载。

  就像史铁生说的,文学作品的目的都应该和终极答案有关。科幻小说自然也是如此,只是更注重用科学思辩作为手段。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前沿,例如物理、生化、人工智能早已触及“第一推动”和“人类本质”这类哲学话题。给我上哲学课的中央党校的老师这么说:“不懂宇宙大爆炸和黑洞无法探讨上帝;不懂DNA蛋白质无法探讨伦理;不懂人工智能无法探讨生命和人类的本质”。

《海鸥乔纳森》和《当代英雄》

  中学时代很喜欢《海鸥乔纳森》。昨天逛中关村图书大厦,顺手搜索了一下,让店员到仓库里去找到一本。

  最喜欢的小说?毫无疑问是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随身带的精装版是十年前买的,硬壳封面已经被磨得光溜溜的了。莱蒙托夫是公认普希金的继承者,两个诗人都不怎么写小说,但随手写出来的唯一一部都成了传世之作(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也很喜欢)。

  两人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因为才华被嫉妒,都因为在诗里讽刺权贵而被流放,都死于决斗。假如莱蒙托夫不是只活了27岁,成就会有多高?但诗人气质使他和普希金一样,无法容忍名誉被玷污,这一点注定会被利用。莱蒙托夫为普希金写的《诗人之死》,其实也就是给自己的挽歌。

头晕

  (补:这一篇因为后面摘抄《九三年》的那一段被墙,把可能的关键词改成拼音,就好了,哼)

  这两天唯一干的正事就是陪queenpb逛了趟书店,她买了本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昨晚太无聊,熬夜,现在头晕乎乎的没办法写程序。悔过悔过。

  余秋雨说自己年轻时特别喜欢雨果,尤其迷恋《九三年》。我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太小,大部分注意力被战争情节所吸引,比如开篇恢弘的海战就来回看了很多遍,但描写人性的部分就忽略了。随手抄一段描写雅各宾派和吉隆特党人以外的中间派的文字:

  “……那些怀疑的人、踌躇的人、退缩的人、延迟的人、窥探的人……他们是一潭利己主义的潴水,发抖的懦夫,沉默地等待支配,没有比他们更卑贱的人……他们是关键的大多数,他们总是倒向胜利的一方:把路易十六出卖给韦尼奥;把韦尼奥出卖给丹东;把丹东出卖给罗伯斯比尔;把罗伯斯比尔出卖给泰里昂……他们专为du cai zhe服务,他们人数众多,他们有力量,他们就是恐怖……”

  想起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段

单向街也在打折

  上午去圆明园单向街书店,我买了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老妈买的是黄裳的《珠还记幸》。正看书时,下起雨来了,窗外碎石地面滴滴答答溅起水珠。

  店里有只大猫,毛皮滑猾的,懒洋洋地爬在书堆上。看样子买书的顾客都对它很好,这家伙一点都不怕人,大大方方跨过你膝盖上打开的书,团在旁边打盹儿。

  下午去阿竹蛋吃饭,又去第三波书店扫荡。老妈买了《吴小如戏曲随笔续集》和《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

  第三极的开张不止影响到了中关村图书大厦和海淀图书城,单向街和第三波都在打折。

列书单.2006.7.16

  中关村图书大厦全场打折,冲去买了二百多块钱的书。

  老妈又买了一套《三希堂法贴》,嫌原来那套不够清楚。

  俺拿了一本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gramming Using C++,作者是Cameron Hughes和Tracey Hughes,盯了好久没舍得买的。

  另外还替刚刚三岁的小侄女菁菁买了十六本幼儿读物,一本《开发左脑》,一本《开发右脑》,剩下的都是图画故事:《孔融让梨》、《东郭先生》、《皇帝新衣》、《龟兔赛跑》、《乌鸦喝水》……

魔鬼经济学

推荐《魔鬼经济学》, 前天买的,晚上一口气看完了。英文原名是Freakonomics :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作者是Steven D. Levitt和Stephen J.Dubner。也是因为很多blog推荐才去买的。值得一读。

写点花絮,在最后一章人名统计里,“白领阶层家庭白人女孩最常用名字”里有Rachel,“低收入阶层家庭白人男孩最常用名字”里有Joey,“父母高学历家庭白人女孩最常用名字”里有Emma。

列书单.2006.6.21

  最近读的几本新书,有技术有文学,依次写写。

  Herb Sutter和Andrei Alexandrescu的《C++ Coding Standards》很不错,值得推荐。

  《Virtual Machin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C++》中文版最厚,作者Bill Blunden,机械工业出版社。买之前浏览了一下,技术上有深度,文笔论述也很吸引人,唯一遗憾是翻译上有些粗制滥造,译者的名字排了5个人。有些地方很搞笑,例如把Fortune 100弄成“《幸福》杂志100强”。

  另一本有关C++的《Effective STL》就是经典了,作者Scott Meyers,翻译者潘爱民,看这两个名字就知道性价比了。

  还买了余华的《兄弟》。这书有点特立独行,上下册书脊居然用不同的颜色,而且可以分开买。这说明出版社很有信心,他们的信心不是没道理,我昨晚一口气读完了上册以后,就打算买下册。此前没接触过余华的著作,因为订阅的BLOG里有不少提到了这本《兄弟》,所以才打算买。

  最后一本《红楼拾珠》是刘心武的新作。以前看他对秦可卿的原型分析,涉及到很多康雍乾三朝的激烈政治斗争。相比之下,这本书单纯一些,从语言文字上提些片段来赏玩,不那么“重”,更适合休闲。书里还有不少有趣的历史细节。比如英国1874年出版的书里提到,英国商人菲力普向接待他的曹頫讲述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一个少年偷听,被父亲发现并斥责。原来东西方文豪有这样一个交点。

ACE和ICE

  为pFind集群版本的开发做准备,技术调研。

  买了本The ACE Programmer’s Guide: Practical Design Patterns for Network and Systems Programming中文版。Google到Distributed Programming with Ice中文电子版。两本书都是马维达翻译的。翻箱倒柜,找到2004年9月的《程序员》,有ICE的系列专题。

  另外看了看SWT的文档。pFind会向Linux移植。

Joel On Software

  昨天去海淀图书城买到一本Joel On Software,果然不错。

  刚从架子上抽出来的时候,还以为这仅仅就是项目管理方面的书。的确,开头几节就是著名的Joel 12条。我就在用这个方法对各课题组进行评价。

  跳到后面,随机浏览了几节,才发现涉及范围很广,甚至包括产品市场策略和商业模式。“向后兼容”、“Windows API”、“.net SDK”、“Web应用程序”,这都是技术概念,和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又有什么联系呢?最后几章的论述很清晰。

《管锥编》和《左传译文》

  昨天是mm节,晚上坐轻轨回家的路上,在五道口的春秋书店闲逛。找到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左传译文》,沈玉成著。虽然是竖行繁体字,但阅读起来轻松多了。

  刚读完《管锥编》的史记部分,打算接着读左传部分。但除了中学课本里《曹刿论战》等少数几篇,其他内容我都不了解,理工科出身的直接去啃原文,又太累了。《左传译文》作者提到,这书就是方便非文史科班的爱好者阅读左传,正好适合我。

  中华书局出了不少好书,大多是平装,可惜这样的出版社肯定不赚钱。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买《管锥编》的时候,四楼文学类两个豪华版本都买得脱销了。一查电 脑,发现二层社会学分类有中华书局的版本,才95元,两个店员找了很久找不到,还是我在角落里发现的。店员说这套书很冷门,卖完这一批就不进了。同样作 品,换了皮子就不一样遭遇。

  不知道其他经典能不能找到译文。google了一下,找到另外一本有关左传的:杨伯峻、徐提著,《白话左传》,岳麓书社,199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