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科幻小说领域一直没有世界级的作家和作品。我们的科幻小说,或者缺乏想象力,变成了仅仅适合孩子的科普读物,没有魄力展现人和社会的复杂性;或者成了玄幻神话,所谓科学技术只是一种魔术道具,长生不老药的现代版本。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受到关注,原因恰恰在于他能合理驾御“科学”和“人性”两个核心元素:通过科学幻想设立惊人但合理的故事背景,再以文学性的技巧探讨古老的人性话题。我第一次接触刘慈欣的作品是两年前读《超新星纪元》,当时就忍不住发群体邮件和朋友分享。这两天又读了引起轰动的新作品《三体》,思维受震撼,推荐。遗憾的是,恰好到了文革三十周年,因为小说的一些敏感情节,市面上暂时无法买到小说的单行本,只能等待每期《科幻世界》的连载。
就像史铁生说的,文学作品的目的都应该和终极答案有关。科幻小说自然也是如此,只是更注重用科学思辩作为手段。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前沿,例如物理、生化、人工智能早已触及“第一推动”和“人类本质”这类哲学话题。给我上哲学课的中央党校的老师这么说:“不懂宇宙大爆炸和黑洞无法探讨上帝;不懂DNA蛋白质无法探讨伦理;不懂人工智能无法探讨生命和人类的本质”。
Pingback: joyfire 王乐珩 » 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