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列书单

上海书城归来

  原本打算在中秋节假期去周庄乌镇,可惜昨天遭遇台风带来的暴雨,只好窝在屋里看书看电视。

  今天天气稍好,索性放松下来,出门直接跳上不知目的的公共汽车,哪一站看着顺眼就下去逛逛。好几次彻底迷失方向,问路时,故意把北京味儿,比如儿化音和“您”,加重,看看会发生什么。也许是俺人品好,遇到的上海阿姨都很热情,有个老太太怕我听不清上海口音,比划了半天,干脆找纸把路线画下来。

  晃悠到人民广场附近,找到了传说中的上海书城。这是俺见到过的最大的书店,整整七层高的大楼。从北京随身带来的书翻腻了,抓住机会补充给养。

  买了村上春树的《遇到百分百女孩》Warren的《国王的人马》大仲马的《黑郁金香》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Herb Sutter的《Exceptional C++》

                

  刚进屋,又打雷下起雨来了。远处世茂大厦一半裹在云里,很诡秘的感觉。

C++0x、Python3.0、《The Beatles 1》和《再袭面包店》

  有段时间没有写技术了,接下来打算收拾心情写点专业的内容。

  9月份将有不少大事,C++语言要推出0x新版Python语言要出3.0,跟进中:Google将在San Francisco举办WG21,C++委员会漫长的投票终于要结束了,计划9月20日提交C++0x标准稿;Python 3.0已发布Beta3,并确定这是最后一个Beta包,将于10月1日final release。下面是九月份的TIOBE排行榜:Java和C/C++依旧两强对峙,占据工业级通用语言的领先地位;Python同比去年又高了将近2%,有望成为第二集团的领头羊;微软放弃VB,众多VBer按惯性转移到了C#。

  

  最近在听甲壳虫乐队的专辑《The Beatles 1》。第一次听甲壳虫乐队是高中时代(看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书里提到他少年时代每周末收听流行歌曲节目)。俺最喜欢的还是那首《Hey Jude》。以前认识一个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单单根据这个,就猜我是单亲家庭,少年时代经历过父母离婚,真神。

  昨天上火车前,在光合作用买到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再袭击面包店》,看完了同名的第一篇小说,好玩,俺也想和特立独行的老婆一起袭击麦当劳,抢走30个汉堡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和《沉思录》

  周四晚上买了格纳齐诺的《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周五晚上又买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没有一口气看完,只在轻轨上翻了前几十页,又跳读了几个地方。苏珊娜家聊天那段,很有趣。在豆瓣上找到miserwei的书评,同样是仅仅读完了前面一小截,过了99页才找到好玩之处,与我的阅读体验类似。(BOSS H一直说,看《士兵突击》好多次,都是开个头就看不下去了。前两天,看样子他终于耐着性子熬过了前几集。如果他像我一样错序看,也许不会这么痛苦。)

  很早就想买《沉思录》,一直有种抗拒感:阳春白雪的古典哲学,因为被克林顿和温总理推崇,作者又是古罗马元首(imperator,常称为皇帝,以前讲过这个词的翻译),于是畅销起来。以前商务印书馆的简装本挤在二楼最里面的书架上;现在变成了“双语典藏版”,与经管、炒股、中国崛起、名人访谈一起摆在书店门口最显眼的地方。据说这书和《资治通鉴》一样,成了官场上的时髦礼物。这是“长尾理论”的经典案例。

著名书店和《九故事》

  1. 刚刚把Firefox升级到3.0 rc1试用一下,速度提升很明显,尤其是在Gmail这样JS代码很重的应用上。很多界面改进也很贴心。不过目前有些重要插件还不兼容,比如Google Gears和gladder。预计final版推出,就会解决。

     

  2. 向小秀推荐《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他决定找来读一读,投桃报李,他又向我推荐正在读的《九故事》,这是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最初没听清名字,在豆瓣搜索,错找到了情色电影《9 songs》。昨天回家路上到光合作用买,照例在轻轨上读完第一篇,没太看明白,不过叙事很流畅,今天宅在家里把它读完。
  3. 刚刚注意到,小秀他们几个主要通过图书馆借书。挣工资好处就在于买书没有经济压力。记得本科时,不得不限制每月购书费用上限;而每次做软件项目打工挣来零花钱,除了连续N天请朋友们暴饮暴食涮羊肉,就是去西单图书大厦或海淀图书城大摞大摞往回搬(当然追女孩子的阶段是不同的);每到新学期,总得挑些书送人或扔掉,腾出柜子空间放课本。

     

  4. Gunshy豆瓣上搜集世界知名书店的照片,简直是梦幻,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特此记录。

     

葡萄牙波尔图,莱罗书店

葡萄牙波尔图,莱罗书店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雅典人书店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雅典人书店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教堂书店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教堂书店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和《费城风云》

  开发进度比较顺利,不过没啥可记录的,全都是测试、代码审核和重构,繁杂琐碎的细节。我今天刚发邮件,把pFind 2.1 Beta1里程碑推迟到6月15日。

  今天到五道口“光合作用”买了保罗·奥斯特的《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易中天的《费城风云》。回来的轻轨上读完了前者的前两章,没走眼,是好书。(补:又搜索了一下,发现mindmeters上有一篇值得推荐的书评

    

  春节开始积累的购书小票总算到了500元,换来一张会员卡。除了买书打折,还可以在“光合作用”里的小咖啡馆获得优惠,任何咖啡买一送一。上次去还是年前的事。以后可以多找机会躲进去看书。其实无论“第三极”、“中关村图书大厦”、“海淀图书城”、“单向街”还是“光合作用”,即使有会员卡,打折幅度都不会比网上多。只不过,在密集的书架里淘书,喝着咖啡看刚买的新书,时时抬眼偷瞅旁边的mm,体验不同,更让人平静放松。

  交款时遇到一个法国大美女,想找人帮忙推荐“和孔夫子有关的书”,收款员mm居然找出两本中法文对照的鲁迅来。#@$%,汗,也算有关吧,里面有批判封建礼教的杂文。光合作用很多员工是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吧,口语不错,总喜欢捉弄那些汉语磕磕绊绊,局促不安的老外。

哈利·波特

  现在看到了《火焰杯》,打算今天回去买《混血王子》。

  总是更喜欢性格怪异一点的角色。比如《哈利·波特》里的Luna LovegoodSeverus Snape,《老友记》里的Phebe、《银英传》里的奥贝斯坦和罗严塔尔……

  说到有个性,前两天外祖父的老战友去世借这个机会缅怀外祖父

贴照片,列书单

  贴照片。跟着哥们自驾游,昨天在车里呆了11个小时,这是在盘山公路边上的观景台,临时停车休息。一起去的哥们是个火腿,一路上不停地折腾“CQ、超收、73”,别说,还真挺有意思。

  前些天太忙。现在有空列书单,最近两周买了勒庞的《乌合之众》、色诺芬的《会饮》、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尤金·菲尔德的《书痴的爱情事件》。

   

  买色诺芬的书,是因为之前对《长征记》超级迷恋

  下班路上逛五道口光合作用,发现这本《在路上》,在回去轻轨上读完了第1章。但之后就没机会再翻开。这次随身带着,今天早餐后坐在农家院子里一口气看到第9章,也许是因为阅读环境本来就on the road,感觉很好。推荐。

  BTW:那个时代,牛仔裤和爵士乐都是另类。昨日的叛逆,今天的经典。IBM的蓝衬衣曾经特立独行,挑战“白领”惯例;可是一旦成为时尚主流,“IT蓝”就显得陈腐。

《塔西佗编年史》和《偷书贼》

  在光合作用买了《塔西佗编年史》《偷书贼》

  

  《塔西佗编年史》读起来感觉不如《塔西佗历史》有趣,大概因为后者描述的是暴君尼禄死后一年内遍及整个帝国版图的宏大内战:四个枭雄轮番登场,相互攻伐,罗马政权频繁易手,众多人物事件集中涌现;而前者记录的是此前四个元首统治的时代,是帝国逐步崩坏的漫长的堕落过程,里面有太多腐败、阴谋、放荡和残暴。

  提到古罗马帝国的元首(imperator)和凯撒(caesar),很多书里中文翻译为皇帝和太子,其实它们和中国古代皇权概念是不同的。imperator名义上仍然是元老院选举出的领袖(特定条件下民众或军团也可以拥立),是披着共和外衣的独裁者,有时会由多人分享这个称号;对应的,caesar是对元首指定继任者的尊称,他未必与元首有血缘关系,不过经常被元首收为养子。

  《偷书贼》的描述方式很特殊,整本书是由很多场景的记忆的碎片拼起来的,对我这种前后乱序乱翻的读法来说正合适。讲了个好故事,只是有些悲惨压抑,不忍卒读。

  

  这一回,我要带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他二十四岁,战斗机坠毁的场面非常壮观。冒烟的发动机还在轰鸣。

  飞机在地上划出三条深深的痕迹。两个机翼脱离了机身,成了碎片。它不再是可以飞行的金属小鸟了。

  麻烦的是,有时我会去的太早。我匆匆赶到,那人却出乎意料的多活了一阵。

  过了一会儿,飞机烧得差不多了,烟雾少了。一个男孩子喘着粗气跑过来,手里拎着一个箱子。男孩颤抖着靠近机舱,想看看飞行员是否还活着,从医学定义来看,他还没完全死。半分钟后,偷书贼赶来了。几年了,可我还是认出了她。她也气喘吁吁。

  男孩从箱子里翻出一只泰迪熊,把手伸进破碎的挡风玻璃,把小熊放到飞行员怀里。微笑的小熊躺在了飞行员的肢体和血泊里。

  几分钟后,我打算去碰碰运气。时间刚刚好。我进入机舱,解救出他的灵魂,轻轻的将其带走。

  剩下他的尸体,渐渐散开的烟味,以及那只微笑的泰迪熊。

何必乱翻书

  喜欢集中性买很多本书,再并行处理,东一本西一本放着,随手拿起一本翻到某一页就看起来。这个月买的大都是古希腊罗马历史。包括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长征记》凯撒的《内战记》、《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凯撒战记五部曲现在只剩下《高卢战记》哪里都买不到,悬赏收购,大伙帮我留心)、塔西佗的《历史》。再加上与古罗马历史有很多联系的马基雅维里的《佛罗伦萨史》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据说蒋介石读书很严谨,必须正襟危坐,从第一页开始顺序慎读。这么老老实实当然很好,但真的很闷。如果你像我一样,每次都从某个随机位置开始读,除了期待接下来内容,也必须猜测之前的情节,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据说床上桌子上到处乱放书的坏毛病毛老爷子晚年也有。

  “随机乱翻法”也是区分质量的有效招数,好书的前因后果总是比较难猜,即使是历史或传记。金庸和古龙的武侠,我都是从半路读到结尾,再回头去看前半截,仍然津津有味;而梁羽生的小说,就算最精彩的《七剑下天山》,从一半开始看,过几页就能把前面的情节猜个八九不离十。(另一方面,武侠小说的骨架大多是有借鉴的,金庸的《连城诀》来源于《基督山伯爵》,古龙的《流星·蝴蝶·剑》来源于《教父》,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脱胎于《牛虻》,我读武侠小说时年龄小,还没接触到《基督山伯爵》和《教父》,只看过《牛虻》,也许导致评价不公平)。

  本想上来写读书杂感的,没想到乱写了一堆别的。晚了,下次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