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工程师

ODPS团队在招人:阿里大脑-智能数据平台项目

  ODPS团队在招人,我们要做一件大事:阿里大脑-智能数据平台项目,下面是项目和职位介绍。大家给我的微博 @还是地雷 私信联系。

  随着PC和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搜索、推荐、广告、和社交网络正在迅速融合,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数据和流量已出现超过人们想像地爆发增长,我们已经彻底告别数据不足的时代;随着大型分布式数据处理平台在规模、可用性、和安全领域的技术突破,存储和处理数据的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瓶颈;在阿里巴巴我们已经面对数据规模超出人类理解极限的局面,我们相信未来一定要依靠更有智能的平台才能理解和利用如此海量海量的数据,我们相信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未来商业数据的管理和利用一定会出现像今天的银行一样的模式,有一种平台不仅为人们保管数据资产,还能够以类似投资的形式实现数据资产的保值和升值。这是一场影响和改变未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阿里数据平台作为阿里数据资产的主要经营者,肩负着推动这场变革的使命,阿里大脑-智能数据平台项目是这场变革的开始。

  这里有世界上最具价值的互联网商业数据,从每天上亿用户在淘宝上的浏览和购物行为,到支付宝的每一笔付款纪录,从商家所有的销售纪录,到快递送货到每个消费者的过程,从PC端到手机端,我们运营着一个每天增量上百TB,数据总量有几百PB的超大型数据仓库。如果你对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方法深度挖掘海量数据的价值有兴趣,这里是你最好的选择。

  这里拥有世界级的大规模计算平台和数据平台技术,完全自主研发的飞天大型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处理平台,多个5000台规模集群每天运行着大量生产任务,从大型互联网数仓到BI分析和决策支持,从信用评估到无担保贷款风险控制,从国内互联网最大的广告业务,到每天几十亿流量的搜索和推荐相关性分析,阿里数据平台为所有这些业务提供基础平台和核心算法。如果你对开发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有兴趣,这里是你最好的选择。

  这里有一批充满梦想又脚踏实地的天才工程师,在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平台领域,我们用了5年的时间走过了业界领导者8-10年的技术发展历程,我们鼓励技术创新,我们支持改变世界的工程构想,我们推崇那些用天才的想法影响和改变中国互联网主流业务的工程师。如果你热爱代码又有难以抑制好奇心想了解机器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你是一个充满梦想又热衷动手实践的工程师,这里有一个硕大无比的复杂机器,等着你来优化、改进、甚至重新设计。

  阿里大脑-智能数据平台项目正在打造一个拥有10万台服务器规模的智能数据平台,通过大规模分布式计算、Deep Learning等先进机器学习算法、和云计算开放平台等技术,理解和挖掘海量数据中的商业价值,通过精准营销和全面个性化,服务广大中小互联网企业。阿里大脑项目期待你的加入!

  我们不能承诺这里有世界上最丰厚的收入,我们不能承诺这里不用加班有完美的工作生活平衡,我们不能承诺这里能够实现一个企业家的辉煌与荣耀,我们唯一能够承诺的是:在这里你能够实现你一生最辉煌的技术成就!这里是培养像Jeff Dean和Sanjay Ghemawat这样伟大工程师的摇篮,对这点我们充满信心!

分布式系统研发工程师
  1. 拥有C++大型系统开发经验
  2. 在以下领域之一有大型生产系统研发经验
    - 大型分布式系统开发
    - 大流量和高性能在线服务设计和性能调优领域有实践经验
    - 大型搜索相关性、广告投放、推荐引擎的研发
  3. 在大型线上系统的部署、诊断(Debug)、和算法优化等方面有实际工程经验
  4. 在Linux kernel和网络领域有实践经验的候选人优先考虑

分布式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1. 拥有C++大型系统开发经验
  2. 在以下领域之一有大型生产系统研发经验
    - 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
    - 图像处理和语音识别算法设计和引擎实现
    - 大型搜索相关性、广告投放、推荐引擎的研发
  3. 在大型线上系统的部署、诊断(Debug)、和算法优化等方面有实际工程经验
  4. 在大规模Deep Learning模型训练领域有经验的候选人优先考虑

  大家给我的微博 @还是地雷 私信联系,或者把简历发到:“leheng 点 wang 爱特 alibaba-inc 点 com”。

电子竞技、周扒皮和工程师性格

  最近开始很严厉地执行todo list,以便把上半年落下的进度追回来,争取年初的愿望不落空。心情好多了,忙碌带来充实,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变得刻薄而急躁。

  今天周末,居然一直睡到12:40才起床。打电话到办公室,旁边组的人说,组里工位上一个人都没有,我也就索性找借口不去加班,放松一天。游戏风云频道正在直播G联赛总决赛,于是看了一整天电子竞技比赛。

  很喜欢游戏风云频道,没有故作深沉的老家伙(年纪太大的,估计也看不懂星际、魔兽和CS吧,哈哈),主持人和嘉宾经常为比赛结果打赌,然后在转播中各为其主;对战术有不同意见,就会吵吵闹闹,恨不得剪刀石头布。别看圈子里都是年轻人,但无论是俱乐部、职业选手、媒体还是赞助商,还都很像样子,整体运作挺规范。

  跑题了,回来再说自己的情绪。翻了翻上周的邮件,口气总是很强硬:目标是什么;每个人负责哪一块;已经完成的milestones;距离deadline还有多久;最悲观情况下,哪个要壮士断腕,哪个要力保……很像周扒皮半夜鸡叫?提醒自己约束暴躁的性格。

  说到情绪和性格,《梦断代码》里提到,美国做过一项IT专业团队的个性特征的研究:“77%的样本偏爱思考后决策,只有23%的样本偏向感性。而普通人群里,这两类人大概相等。41%的受访者是内闭型思考者,比例两倍于普通人群。极端情况下,程序员的行为特征——避免目光接触、难以读懂身体语言、沉迷于偏僻的课题——非常类似 Asperger’s Syndrome(一种轻度自闭症,高智商人群发病率较高)。”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有自闭的书呆子才适合软件开发呢?

  恰恰相反,我见过的最出色的软件工程师,都特别善于沟通交流,无一例外。查《代码大全》那本厚厚的砖头,有一章专门论述程序员的必要个人性格,除了最后一条以外,几乎都与人际关系有关:Curiosity(求知欲)、Intellectual Honesty(诚实)、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交流与合作)、Creativity and Discipline(创造性和纪律)、Laziness(懒惰)。

  的确,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比较内向,善于集中精力,不喜欢多说话。恰恰因为这样,就更需要特别注意交流。例如我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话痨,前两天还刚发过邮件提醒新人:“罗嗦一点,多解释一下,总是没坏处”。其实我是内向型性格,多次心理测试结果都是“哲学家”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内闭型思考者。(哈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吧)

  澄清一点,心理学所谓内向外向,并不像普通人理解的,话多就是外向。而在于你在什么状态下得到“充电”。内向的人,倾向于在独处时通过沉思和自省,得到平静和自我认同;而外向的人,则通过与别人分享和交流的过程,得到自信和升华。

  人际交流是一种技巧,是可以学习和积累的。其实不少内向的人都善于交际,尽管我们的“能量”源于独处时的“充电”(例如读书、写日记、锻炼、上网等),但也知道如何扮演团队中的润滑剂或领袖,在合适的时机,把能量放射出来。

  要交流,就意味着面临种种压力:语言误会、花费精力、真话带来的麻烦、利益上的冲突、器量上的修炼……但这是团队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只顾自保懒得交流,是软弱和缺乏热情的表现。

  BTW 1:润滑剂,是除领袖以外,团队里另一种凝聚型的角色。《最后期限》专门提到这种人:独特的亲和力,自然而然地维护团队气氛。

  BTW 2:谢国忠的BLOG里提到了工程师,黑色幽默了一把:“所以这个世道没什么公平可说,反正谁站对了地方谁就钱赚得多。我觉得对世界最有贡献的就是工程师,但工程师赚钱赚的最少,你要为国家做贡献的就选工程师,想为自己赚钱的还是想办法钻进投行做金融去。”

老妈和老舅

  向各位粉丝报道一下偶像的动态:玩Google Reader。偷瞄了她的笔记本屏幕,订阅了张五常的blog科学松鼠会、还有豆瓣“在北京听京剧”小组,老太太还在寻找摄影主题的博客RSS种子;给客厅的液晶大电视安装VGA线,通过42寸大屏幕玩电脑,昨晚她接上笔记本上网,搜索视频网站,开始看《六人行》;玩WII;加紧练习摄影,香港带来的长短镜头都上阵了,准备10月份去酒泉发射中心附近的戈壁滩和胡杨林玩耍。

  最近老妈很高兴,因为舅舅来北京了。老舅是老一代硬件工程师,退休后自娱自乐,开发出一套“电子把脉”系统:机器手给患者把脉,通过综合了老中医经验的专家系统诊断脉象,再开出参考药方。(别想歪主意了,老舅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哈)。正在进行2.0升级研发:环境从98变为XP,机器手的硬件接口由老式打印机串口改为USB。俺是硬件大白菜,只能在软件架构上提建议:USB通讯模块用VC实现,搞成DLL或COM即可,遗留的VB代码不必彻底废弃。七十岁的老爷子都在学C++写程序,小孩子还叫什么苦。都是心魔作祟,梁宁的BLOG说,不入定

出色的软件工程师什么样?

  最近一期《程序员》开头有篇关于招聘的经验,第一条要求就是“对技术细节有激情”,赞同。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记得还看过一篇国外文章,提到很多网络创业失败的原因在于,发起者是不了解网络和软件技术的商人,没有接触过优秀的职业软件工程师,甚至根本不知道出色的程序员和架构师应该是什么样。他们仅仅想找人把自己的idea实现出来,这就注定招到的人没有判断和反馈能力。Google的招聘邮件说,“技术天才是喜欢扎堆的物种,别让哪怕一个二流货色混进你的团队”。

  类似的事,我们身边每天都在重复上演。作为老牌“人贩子”,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参与各种推荐、面试和考核。总见到招聘者出于各种原因(比如资金、关系、性格、印象、说辞)选择了不合适的人,给未来挖下大坑。

  《程序员》还有一篇MMORPG架构师的文章,里面提到“赞成某位同行的单线程多进程思路”,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云风。文章提到“分布式对象系统VS自定义协议”的选择问题,不过他坚持认为,分布式对象系统是更好的选择,专门提到了ice。也许他参加了SDChina2.0,搞不好,我问云风为什么不考虑ice时,他也在场。

  一直感觉我和云风很像:年龄、经历、爱好和技术观点。云风刚发了一系列回忆职业生涯的BLOG,看了以后这种“相像感”更强了(这个,往牛人身上硬扯,实在有点傻)。“没有哪个程序员的代码一开始就能写的成熟稳健,我们都经过幼稚的年代”。选择太多,很多人无法坚持工程技术的积累,过早改变了职业生涯的方向。狐狸和刺猬最终谁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