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这本书是去年秋天买的。这本书需要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有《蓝血十杰》一起看。不过三本书之间的线索太多人已经写过,到豆瓣上搜索就好,懒得重复了。记录一些自己独特的感受吧。
记得刚进阿里云,有一次东晖突然问我,听你这么说话,一定是看过《蓝血十杰》?后来我们又聊到很多别的书,东晖说了一段话给我特别深的印象。但是为了防止你们看完最精彩的名人名言就走了,我先吊吊胃口,文章最后再告诉你们老大说了啥。
彼得·德鲁克说得对,《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名为自传,其实整本书都在描述通用汽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写法上就能看出斯隆是的特点:冷静成熟,头脑清晰,能控制好表达欲。斯隆不打算回忆人生的喜怒哀乐,只是想把他们那帮人在公司管理方面每次的逻辑、行为和结果都记下来。坚持等到书中主要人物都去世后才出版,甚至冒着自己也熬不到出版那一天的风险。赞!
斯隆早期是做toB业务的。在进入通用之前,他是从一家轴承企业起步的。创业早期的5、6年不太容易(虽然他一笔带过)。直到美国汽车工业开始爆发,出现了几百个汽车品牌。于是他们开始给各大汽车企业提供轴承。书中特别提到,他们的竞争优势除了轴承产品本身的质优价廉,还包括对汽车设计的深刻理解。“销售咨询工程师”对业务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往往直接参与客户公司的新款汽车的核心设计。
(上面一段看完,很多人大概能猜出我想说什么。是的,阿里云也是toB的,GeneDock也是toB的,toB和toC不一样。之前我也在一篇文章里强调过,业务架构师团队对云计算业务至关重要。)
福特和杜克那个时代的美国汽车行业,和今天我们看到中国手机行业有点像:初期风起云涌出现各种各样的品牌。然后激烈竞争,最终想得最清楚的人留下来成为赢家。现在手机行业的一些做法,例如:区分价格区间,每个区间只保留一个品牌,单品海量,一年一次推出新的升级型号……这都是193X时代美国汽车行业最早运用的模式。而通用汽车,又是最早构建这些市场策略的公司,斯隆在书里详细记录了如何思考,逐渐建立起对市场和产品的洞见。这些策略现在都老生常谈了,但在当时的确是了不起的创新。
引入新一代技术是非常痛苦的过程,第五章里面对“铜冷”发动机从科研到试图投入市场的描述,每个字都浸透着斯隆和他们管理团队的痛苦和纠结。
我其实不太喜欢后期的大公司内容。管理这种庞然大物让它不僵化,这本身就是无解的。当然社会离不开大型机构,必须找到不断进步的路径。不过这种重担让斯隆啊、马云啊这些“高个子”顶着吧。
创业后招聘的时候发现,其实真正牛人的逻辑挺简单的,他们一般只考察一件事:这个团队是不是很无聊?现在可以揭晓东晖说的话了,他说:对一个组织来说,抵抗平庸是一场必输的战斗,熵总会增加,但存在一天就要抵抗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