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流水帐

电视的衰落

  “还有没有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在电脑上和手机上的时间?”结果,所到之处,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他后来分析说:最可怕的还不是没有学生在电视上比电脑和手机上花更多的时间,一定还有,哪怕只有1%;真正可怕的是那些还在看电视的学生,已经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还在看电视!

  摩根斯坦利发布过一个研究报告,再次确认了我们早就看到了的一个事实:年龄越小,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少。问题是,这些小朋友们总要长大,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有什么本事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把他们重新拽回到传统的电视机前?

——王冉BLOG

  以电视为核心的生活习惯,在周围的朋友中已经很少见了。拿我自己来说,电视机送人以后,在电脑里装了TV卡,电视一般当作上网时的背景,是用来“听”的。电视剧虽然还很流行,但大多也是通过DVD和网络流传,在电脑上看。

  越来越多的人,即使不是骨灰级的网虫,也开始无法忍受电视台的慢节奏和空洞乏味。对比一下:听着mp3,一次点开6、7个新闻页面或RSS种子,浏览不到10秒(大多只看标题、图片)就跳转或叉掉,用MSN或QQ与3、4个朋友同时聊天,一边还在断断续续地敲着回复给老板的email,这种典型场景大多数人都熟悉。其接收信息的速率,比坐在电视前按遥控器,高出很多。

  当然电视仍有不少优势,比如体育比赛的直播。如果分人群,对没上过大学的非精英阶层吸引力仍然很大。后者实际是个坏消息,意味着损失高档商品的广告。目前电视的第一媒体的地位之所以还没动摇,是因为网络和短信给人的印象更肤浅更不靠谱。一旦竞争深入,有的玩家开始细化目标市场的定位,进行受众区分的话……

  “你家没有电视机?那家具以什么为核心来摆放?”,这句是风靡一时的《Friends》中Joel说的台词。有趣的是,由于文化部并不喜欢这部美国肥皂剧,国内年轻人都是通过电脑和网络,而非电视台,接触到它的。没经过专业电视台的常规处理,例如没有中文配音,没有剪辑敏感情节(例如Phoebe支持西藏独立)等,反而成了流行的部分原因。

七月

  7月的里程碑,pFind被拆开来整个重写,计划20日开始大规模测试,拖到今天还没写完。其实大伙进度不错,唯独我负责的搜索引擎内核陷入泥 潭,搞得压力很大。上周有一次,不知不觉干到很晚,从书房出来找吃的才发现天都亮了,6点了。因为偏头痛的毛病,我很少熬夜,这是近三年唯一一次。(熬夜不好,第二天效率大大下降,平均效果其实对不起薪水。说到效率,算过组里的工作量,表面上没有区别的人,开发质量居然相差7倍之多。质量包括正确性、速度 和灵活性三方面,笨蛋往往拿其中一两个因素当借口,放弃剩下的要求)。

  前天过生日,正赶上RCM编辑把论文排版发过来,做最后修订,第30稿。虽然这么来来回回改了一年多,编辑随便看看还是指出一堆错 误,wuwu~。最近国内生物科研势头很强,这一期Nature Immuno上同时发表了两篇上海生科院的论文,都没有与国外合作。NIBS今年已两篇Science发表,两篇Science、一篇Nature接收, 还有两三篇CNS在投。

  以前听过个笑话:一个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三十岁之前,运气是背到家了,痛苦啊,但是一熬过三十岁……”,那人精神一振,就听先生接着说:“你就习惯了”。

  收到礼物,很合心意的音乐手机,高兴。

  订阅的feed看起来有趣的不多,推荐g9的这篇《双陆棋被搞定了》

又是一年

  看了一整天《聊斋志异》,没想到是这么度过24点的。最近又看了几本书,一直懒懒散散没上来记。

  刚出版的《梦断代码》《The Best Software Writing I》都是讲程序员文化的,简直把软件行业的大事小情都说遍了,后者甚至还有一篇,专门比较程序员与销售人员的区别,讨论两者如何合作。

  

  有天半夜2点醒来,烦躁不安,翻书架,找到上次老妈买的《挪威的森林》,看到天亮一口气全读完,一点都不觉得困。村上春树的文字简直是魔法。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就因为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借主人公的话说,自己最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就也想找来看。记得老妈有,她说没带到北京,于是又到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了一本。

  

  十号线开了,下班只需要5分钟就能坐上,估计以后去“光合作用”就少了。海淀图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单向街、第三极、还有这个光合作用,每一家书店都是这样,我刚混熟,弄到会员打折卡了,就让什么事情逐渐拉开来。

  又是一年,今天还和往年一样,但是这一年却刻骨铭心与众不同。H老板不时骂我一顿,直指我的懒惰、疏失和狂妄。老妈说,能碰到这样的领导和团队,是你的运气好。我也知道这半年狂躁疲惫,一点状态都没有,只能算强撑着不崩溃而已。周围体谅体谅再体谅,总这样下去,变成提起来一条放下一团的废物,对别人不公平。

  8月8日就要到了,每天发邮件:“兄弟们离放假还有XX个BUG”。

论文中了

  出丑了,没想到是用这么搞笑的方式得到好消息的。

  其实上周的邮件就通知论文被接收了的。编辑在一开头就写acceptable,后面一大段教训我:插图太烂,必须改进。俺的烂英文,居然愣是只看懂了后半截,没弄明白重点。

  被photoshop痛苦折腾了一周,今天给编辑回信,fy大虾过来帮忙纠正俺邮件里的低级错误:“你和人家不熟,只要称呼姓就可以了,如果是熟人才叫名字……我看看他写了什么……啊,这里不是说论文已经被接收了吗?笨蛋啊!”

  没有最笨,只有更笨。传说中的菜鸟,就是这样的。

  鞠躬,实在要感谢大伙的帮助。首次投论文,折磨一年多,有篇英文期刊的收获,也算满意了。

  BTW:前两天06年的SCI影响因子发布,几乎都降了,我投的期刊降到了2.680。

上来冒泡

  发烧、流鼻血、看急诊、打针、吃药、请假…… 两个星期没写BLOG了,上来列点流水帐,免得以为我去火星了。

  搬家,好容易搬过去了,发现无数细节问题,地板鼓起来了、热水器排暖管把玻璃烫裂了、空调装歪了噪音很大……被俺一一摆平。此外,去时代金源买了餐桌和茶几,还换了铝制暖气管。

  编辑又来信,说插图的DPI不符合Wiley出版社的标准。只好开始跟photoshop死磕。自我安慰,挑插图的毛病说明论文有望被接收吧。

  前两天维基百科英文可以访问,在里面添上了pFindKSDP的词条,现在又上不去了。

  pFind评价算法中的EV计算依赖于参加鉴定的候选肽的个数,太少的话无法拟合分布计算概率。在搜索引擎里加了个内差,现在不仅在LTQ、LCQ和QTOF上,在高精度的FT和Orbitrap上鉴定效果也不错。

重新启动

  五月全力参加在职研究生全国考试,还有修改论文。

  下午,上传论文修改稿和回信,最后检查一遍,然后按submit。这下世界清净了。一个Major Revision拖了三个月,师兄帮忙一遍遍改,被俺折磨得奄奄一息。说起来惭愧,从开始写到现在,花了一年时间,这次提交的论文到了第27稿,感觉脑袋里的英文细胞都被这12页纸吸干了。

  有天在轻轨上看《经济观察报》,副刊里有篇“Google里的80后”的报道,林嘉澍写的。突然发现tj的名字,小半篇幅都在介绍他的事迹。马上给tj打电话,崇拜如滔滔江水。不过记者只是浅层次地描绘一个IT精英超酷的工作状态,却不能与读者分享这人实际的想法,了解他以往的尝试、选择和遗憾。在俺看来,真正原版“tj故事”要精彩得多了。

匈牙利命名法和国际空间站

  上班路上在轻轨里看《参考消息》,新闻里有个名字挺眼熟:Charles Simonyi,到实验室上网一查,果真是匈牙利命名法的发明者。

  如今Windows程序员广泛使用的类型前置变量命名规范,就是Charles Simonyi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由于他是匈牙利裔,所以被称为匈牙利命名法。作为微软前首席架构师(Chief Architect),Word和Excel的主要设计者,Charles Simonyi现在自然也是亿万富翁。

  新闻上说,昨天他从俄罗斯发射升空,进入国际空间站,成为第5个花2000万美元遨游太空的游客。

  BTW1:花钱上太空的,除了Charles Simonyi,还有Ubuntu Linux创始人Mark Shuttleworth,那个南非人。IT业的创业者不是最有钱的,却是最能折腾的。

  BTW2:南非IT业很牛,比如腾讯(QQ),50%股份就属于南非股东。

反馈信息到了

  评审意见果然是Major Revision,算是取得阶段性进展。前些日子上网,BLOG懒得写,倒是EMail每天检查八九次,这下可以平静一会儿了。

  还得继续折腾。有个评审人的意见相当严厉,编辑也提醒:“Pleas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quests of reviewer #2 who was more critical when you revise the manuscript.”要写好这个argument还要头疼好些天。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哪里有那么容易。

到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了

  这个春节没过踏实,眼巴巴等着论文的回音。今天网站上的状态终于从漫长的Under review变成了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估计一两天内就会有反馈邮件,紧张,感觉像等待最后判决的犯人。

  BTW:所谓的胸襟器宇,毛泽东有诗“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必哀伤付一生?”(乱翻《诗词读写丛话》的随感,没头没尾,先记下来再说)

常昊终于赢了李昌镐

  小时侯学棋时就不断听到“常昊”的名字:比我大不了几岁,多少年才出的神童;那时也有不少李昌镐和曹薰铉师徒的掌故。

  两人名字有点像,都是淡如清水的棋风。越相似越是冤家。常昊这么多年被压制,2:0干净利索赢下来,一扫郁闷。

  说到棋风,有很多相生相克的例子。李昌镐从小受曹薰铉教导,可是棋风迥然不同。曹是有名的力战派,和老聂一样,棋里带着赌徒的血性,那时韩国四天王个个勇猛,见面杀得天昏地暗,别人却总奈何不了他;而安安静静的李昌镐,下棋不露声色,很少屠龙,偏偏把冠军全抢过来。李昌镐称霸天下,小孩子们都开始学他的关子工夫,可前两年能真正抗衡的后辈,恰恰是为人狂放不羁,十几岁就烟瘾极大,下棋不讲理侵略如火的小魔王李世石。

  常昊和张璇结婚后棋力稳定提升,而李昌镐三十岁还保持单身——八卦记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