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l 12条和2006年

  Tinyfool刚刚发了一篇关于著名的Joel 12条的BLOG。我很有成就感。

  一直用Joel 12条作为软件工程实践的基本底线。这12条很朴实,我也实践得很朴实:时不时在PPT里把这12条拿出来给现状打分,不停唠叨直到他们养成习惯,这样坚持了4年。刚开始只有3分。现在超过10分。

  事实证明效果很好。不谦虚的说,这个学生为主,还要兼顾大量科研任务的团队,工程效率超出了很多软件公司。双人编程、重构、代码审核等高级的软件工程实践,是建立在SVN版本管理这类基础设施之上的,这是常识。

  这些年pFind Studio各个软件不断上演龟兔赛跑的故事:刚进入某领域时总是显得缓慢笨拙,等过了2.0版,团队协同的平台效益就明显起来;而很多同行系统越大越纠结,一旦核心牛人的热情和投入减弱,很快就成了焦油坑,演进陷入停滞。

  说到水面以下的积累,前几天“超龙一号”评审,有个院士表扬我们组,举了一个美国国内的统计:持续专注少于8年,团队人数少于8人的科研团队,全部失败,没有一个团队能持续搞出牛的科研成果。

  到现在为止,pFind团队坚持了7年半。

  最难的时光?也许是2006年。那一年,整个组没发表一篇论文,没拿到一分钱,没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每次例会都有种沉重的气氛。

  但也是那一年,团队下了决心把pFind彻底推倒重来,静下来,老老实实打磨,一次次反复跑实验。现在回头看,个人记忆里,那是困惑挣扎的一年,也是幸福充实的一年。从那以后,开始对pFind变得自信,对自己变得自信。

  BTW:北京、山东、天津、上海又一次集体输球。这次我彻底服了,不知hchi哥服不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